《礼记》简析|导读|概况|介绍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礼记》简介|介绍|概况

书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记》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又说:“《易》曰:‘有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礼义有所错。’而帝王质文世有损益,至周曲为之防,事为之制,故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及周之衰,诸侯将逾法度,恶其害己,皆灭去其籍,自孔子时而不具,至秦大坏。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讫孝宣世,后仓最明。戴德、戴圣、庆普皆其弟子,三家立于学官。 《礼古经》者,出于鲁淹中及孔氏,与十七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及《明堂阴阳》、《王史氏记》所见,多天子诸侯卿大夫之制,虽不能备,犹瘉仓等推《士礼》而致于天子之说。”清《四库全书总目·礼记正义》说:“《隋书·经籍志》曰:汉初河间献王得仲尼弟子及后学者所记一百三十一篇献之,时无传之者,至刘向校经籍,检得一百三十篇,第而叙之。又得《明堂阴阳记》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记》七篇,《王史氏记》二十一篇,《乐记》二十三篇,凡五种合二百十四篇。戴德删其烦重,合而记之,为八十五篇,谓之《大戴记》;而戴圣又删大戴之书,为四十六篇,谓之《小戴记》。汉末马融遂传小戴之学,融又益《月令》一篇、《明堂位》一篇、《乐记》一篇,合四十九篇。”近人蒋伯潜《十三经概论》说:“《十三经》虽为经部一大丛书,而其地位高下各不相同。《易》、《诗》、《书》经也。《三礼》中之《周礼》《仪礼》,亦经也。《礼记》则是‘记’,非‘经’。《礼记》本有二部,一为戴德所辑,谓之《大戴礼记》,凡八十五篇;一为德从兄子圣所辑,谓之《小戴礼记》,凡四十九篇。今存《十三经》中者,为《小戴礼记》;《大戴礼记》已仅存北周卢辨所注之三十九篇矣。……然则戴圣所据以选辑四十九篇之《记》,又何人所撰耶?魏张揖《上广雅表》曰:‘爰暨帝刘,鲁人叔孙通始撰置《礼记》,文不违古。’似《礼记》始撰次于叔孙通。然张揖以前,初无此说也。《汉书·景十三王传》,记河间献王所得古书,鲁恭王坏孔子宅壁所得古书,均有《礼记》。《六艺论》亦曰:‘后得孔氏壁中、河间献王古文《礼》五十六篇,《礼》百三十一篇,《周礼》六篇。”叔孙通尝仕于高祖时,为汉定制度礼仪。如《礼记》果为通所撰次,何至散于民间、藏于孔壁? 《汉志》‘《记》百三十一篇’之下,班固自注曰:‘七十子后学者所记。’则亦未能明指其撰著之人矣。‘七十子后学者’之范围极广,可上自战国,下至西汉,则著作撰次,或非成于一人之手耳。今就四十九篇考之,《中庸》、《坊记》、《表记》、《缁衣》四篇,沈约谓皆取《子思子》。……《礼记》各篇,大都采自他书,要为周秦间作品,撰辑或始自叔孙通,后来亦必有所增损,而其为四十九篇之定本,则似在戴圣时也。”今多数研究者认为,该书是孔子的再传弟子直至秦汉间的儒者著述的,内容十分庞杂,主要记录了儒家关于礼制方面的见解。该书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观念、宗法制度、阶级关系以及战国至汉初的学术思想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礼记》的本子有两种:一是西汉戴德所辑录传授的,凡八十五篇,后人称作《大戴礼记》;一是戴圣辑录传授的,共存四十九篇,称作《小戴礼记》。现在通行的《礼记》,即戴圣辑录的四十九篇。该书有些篇章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片断,比较简洁生动;语言警策精省,如“苛政猛于虎”、“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孤陋寡闻”、“差若豪牦,缪以千里”等总结社会生活的言论,已成为启人心智的成语和格言。有东汉郑玄作注、唐孔颖达作疏的《礼记注疏》通行于世。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