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第一、二、三卷) 长篇历史小说。中国青年出版社分别于1963、1977、1981年出版。作者姚雪垠(1910~ )原名姚冠三,河南邓县人。1938年开始发表小说。出版了《牛全德和红罗卜》、《戎马恋》、《长夜》等中长篇小说。1953年开始创作历史小说《李自成》,计划写5卷,共约300万字。作品以写明末农民战争为主,兼写明、清之间的民族战争。作者在掌握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基本遵循历史上李自成农民军的兴败史实,加以合情合理的虚构,重现了明清之际波澜壮阔、复杂纷纭的历史画面。第1卷写崇祯十一年冬到次年夏,李自成在潼关几乎全军覆灭,突围后潜入商洛山中,以图再起。第2卷写崇祯十二年夏到次年冬,李自成恢复元气,在河南破洛阳,杀福王,声势大振。第3卷写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在河南几次击溃明朝官兵后,连续3次攻打开封,表现了农民起义的胜利发展和孕育着的失败因素。作品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笔力雄健,纵横捭阖,再现了明末清初中国社会各方面的真实生活图画。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艺术形象。李自成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作者不仅要把他写成一位传统的农民起义军的英雄豪杰,而且要把他塑造成一位既有军事家的才能,又有政治家的风度的农民革命的卓越领袖。崇祯是作品中又一个颇具特色的人物。作者并没有按照传统框子,把他漫画化,脸谱化,写成一个昏庸腐朽的“亡国之君”,而是充分写出了他思想性格的复杂性、虚伪性。浑名“曹操”的罗汝才八面玲珑,圆滑狡诈。张献忠既有革命的反抗性,又有狡黠难制的特点。刘宗敏威严豪迈肝胆照人。高夫人老练果断,又心细如发。各类人物均写得有深度,有立体感。作者在小说的结构上颇下功夫。采用了复线发展方式组织结构,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两条主要矛盾线错综交织,将多条副线与主线穿插,形成主从分明、错落有致、有张有弛的小说总体结构。为了便于表现人物和事件,作者又用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的单元形式组织结构,使小说具有一种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小说不足之处是,作品中对李自成、高夫人等几个人物的描写有理想化、现代化的倾向;第2卷以后,情节、语言上存在拖沓繁冗的瑕疵。本篇是“五四”以来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具有开创性意义,是新文学创作的重大收获。第2卷1982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