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论》简析|导读|概况|介绍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封建论》简介|介绍|概况

唐文篇名。柳宗元作。宋廖偁从肯定“封建”的立场出发,以为“子厚之论,是盖知其末而不知其本”,“圣贤之立封建者,道也,非势也”,柳宗元“曲为之言”(《宋文鉴》卷九十四)。苏轼《东坡志林》同意柳宗元“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之说,云:“昔之论封建者,曹元首、陆机、刘颂及唐太宗时魏征、李百药、颜师古,其后有刘秩、杜佑、柳宗元。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吾以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又见《东坡续集》)胡寅认为:“封建之法,天道之公也’;“郡县之制,人欲之私也”。柳宗元以尧、舜、禹“众建诸侯”与秦郡县之制“归之势”,皆误(《荆川稗海》)。朱熹说:“柳子厚《封建论》则全以封建为非,胡明仲辈破其说,则专以封建为是。要之天下制度,无全利而无害底道理,但看利害分数如何。封建则根本较固,国家可恃;郡县则截然易制,然来来去去,无长久之意,不可恃以为固也”。又云:“因言封建,只是历代循袭,势不容己。柳子厚亦说得是。贾生谓树国必相疑之势,甚然。封建后来自然有尾大不掉之势。……虽是圣人法,岂有无弊者?”(《朱子语类》)清何焯说:“论事但据其一偏,则孰不有利害之数可陈,有成败之轨可指,如孟坚所云,中外殚微,本末俱弱,权奸不出庙堂而运天下者,又何如枝叶相持之为得也。至言圣人不废封建,私其力于己,私其卫于子孙,柳子之言何其悖乎!”(《义门读书记》)袁枚云:“柳子厚论封建辨矣,惜其未知道也”,“夫封建非势也,圣人意也;郡县非圣人意也,势也”(《小仓山房文集》)。近人林纾说:“《封建》一论,为古今之文,直与《过秦》抗席。东坡《志林》谓(略),范太史《唐鉴》亦以公之论为然。然程敦夫、黄唐均有攻驳之辞,实皆泥古不化,不足深辩。今就文论文,识见之伟特,文阵之前后提紧,彼此照应,不惟识高,文亦高也。”(《柳文研究法》)今人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解题云:“虽多论古事,而实借以针砭中唐时代藩镇割据,跋扈害民,统治集团腐朽专权,排斥贤俊的现实,有着巨大的战斗意义。但把国家的形成,推源于统治者的‘智明德大’,‘能断曲直’;把社会发展的动力,归根于人民的物质要求和有限物资的矛盾;又从维护君权出发,以郡县制为‘公天下’的最好政制,则显见作者思想上的局限。”高海夫认为从文章的论述来看,“势”的“核心内容仍是‘生人之意’,是利于人,备于事而产生的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这当然还远没有接触到国家行政的起源,人类社会发展的真正本质,还远不是对它的科学说明,但是,作为天命论或神学目的论的对立命题看,它的进步意义却是显而易见和值得肯定的”。(《柳宗元散论》)本文既有对自己观点的充分论述,又有对反面论点的有力辩驳,正反结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量。铺陈排比,繁征博引,层层深入,论证严密。开合宏肆,极富变化,笔墨酣畅,淋漓尽致。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