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乐嘉《南京大屠杀》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曹乐嘉

报告文学。作者徐志耕。发表于《解放军文艺》1987年第7期。昆仑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这是一部史书式的报告文学。记述的是五十年前(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制造的人类历史上一场举世震惊的大悲剧——南京大屠杀。全书十九万字全部以详尽的史料构成,包括敌我友三方的报刊载文;幸存者的口碑资料,在南京的国际友人的日记,参加南京大屠杀的日军口供,保存在档案馆里的现场记实,法庭审判记录等。作者采用全景勾勒、典型人物专访、典型事件特写等手法从南京保卫战开始,写了城市的陷落,大撤退的混乱,侵略者残杀无辜百姓的累累血债,直至将战争罪犯押上断头台,逼真地再现了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的真实场面,具有极强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全书以序、后记及十五章正文组成。序:大地在诉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三十万,排起来“可以从杭州连到南京!三十万个人的肉体能堆成两幢三十七层高的金陵饭店!三十万人的血有一千二百吨!三十万个人用火车装载,需两千五百多节车厢!”抽象的数字具体化形象化了。第一章:13——黑色的数字。粗线条地勾勒了南京经过短暂的保卫战终于陷落的情境。国民党高级将领扮成伙伕,装成乞丐,变成和尚纷纷逃命。成千上万的国民党士兵除少数逃出虎口,大部分不是战死就是被俘。南京解除了武装。第二章:白太阳与红太阳。详细记述了国民党政府和军队对南京保卫战的战略决策和战役部署。南京方面是固守城池以争取时间等待西方国家调停。日本方面则是“一定要让中国人丢尽脸”。于是便有了青天白日旗与旭日旗的决战:紫金山、雨花台和中华门的激战,西线防守失利,乌龙山炮台易手。作者集中笔触再现了中国军队浴血抗战的感人场面,同时也揭示了国民党军队上层的种种腐败现象。白太阳没有战胜红太阳。第三章:安全区写真。在血流成河的南京城有一个救苦救难的诺亚方舟,这便是由德国人、美国人、英国人、丹麦人等十七名外籍人士组成的“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和十五人组成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他们出于正义、和平和人道建立了安全区以拯救中国难民。第四章到第十四章,作者用十章篇幅全面、详尽地铺陈了南京大屠杀现场。第四章:血似江水水似血。三十万遇难者中有十万之众是倒在三十里长的长江边的。作者通过幸存者、目击者的述说再现了中山码头、煤炭巷的惨状。通过一篇访问记写出了汉中门外两千余人遇害的经过。遇难者最多的草鞋峡由一位当年的日军下士吐露了真情。五万余人遇难的燕子矶则是作者对现场的直观描写,令人如身临其境。第五章:虔诚的教徒。佛门弟子,基督信徒,穆斯林们,也没能逃脱这场大劫难。第六章:街巷血泪。六个被采访人的自述、六篇报刊剪辑、七家湾七户人家的叙述让读者看到了手无寸铁的普通百姓的悲惨命运。第七章:焚毁与洗劫。文中列举许多具体数字,揭露了侵略者滔天罪行,及南京人民财产的巨大损失。第八章:秦淮残月。因为战祸,南京居民中的“不完全型家庭”约百分之七十。一边是中国人民的控诉,一边是普通日本人的反省和谢罪。他们的心表达了共同的愿望——和平。第九章:十四个秀英。作者从一千七百多张《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受害者、目睹者花名册》中选取了十四位名叫秀英的妇女的亲身经历,再一次控诉了日军的暴行。第十章:民伏们。被日军抓去充当挑伕、伙伕、马伕的中国人,其下场也是十分悲惨的。第十一章:难言的苦难。以书信一札的形式写下了中国妇女所遭受的残暴和侮辱。第十二章:不安的“安居”。总面积只有四平方公里的“南京安全区”拥挤着近三十万难民。在这个舞台上,中国人外国人,人性兽性和奴性展开了生死搏斗。第十三章:伤痕不平恨不平。南京大屠杀给南京留下了许多残疾人。他们是幸存者但却留下了终生的伤痕和不平的恨。第十四章:荒野孤魂。记述了南京城几十万遇难者的掩埋过程。第十五章:历史的审判。全部采用庭审记录,再现了审判战犯的实况。正义和公理终于得到伸张。作者在后记中表达了这样一种愿望:战争是人类的自杀,愿这种野蛮的残杀成为历史的过去,世界和平才是人类共同的愿望。今天,在日本仍有人妄图从根本上否认发生过“南京大屠杀”,并著书撰文为侵略者开脱罪责。作者饱蘸国人的血泪,以详尽的事实和资料,较为全面完整地向世界人民披露了这一事件的始末真相,具有较强的文献和史料价值。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