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氏星经》的主要内容,《石氏星经》导读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石氏星经》的主要内容,《石氏星经》导读

《石氏星经》是中国早期的天文星占书。战国石申夫著,原书早佚。书名始见于《汉书·律历志》,部分内容散见于《史记》、《汉书》的引文。今《开元占经》、敦煌写本P2512及日本的唐写本《天地瑞祥志》、《天文要录》尚载有较多的内容,主要为其中120颗恒星的坐标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石申夫,战国初中期魏国人,生卒年月不详。早期文献如《史记·天官书》、《汉书·艺文志》、《续汉书·天文志》等均作石申夫、石申甫或石申父。《汉书·天文志》则作石申,多为后世沿用。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明称“石氏名申夫”。近人钱宝琮考定,《汉书·天文志》抄引《史记·天官书》时,断句误将“石申夫”断于“申”字,致讹传。战国时期,石申夫以天文家名噪于时,所作恒星位置及二十八宿距度的测定,其数据在中国天文历法上使用至唐代,达11个世纪之久。《隋书》等史籍记石申夫的著作尚有《浑天论》、《石氏星经簿赞》等。今月球背面环形山,有一处由国际天文协会以石申之名命名。

《石氏星经》散见于各书的遗存部分约1.5万字,其中星表约3000余字。

本书内容可分星占与天文两大部分。星占部分主祥吉凶。 司马迁于《史记》中论为,战国时兵革屡起,饥馑疾疫使民生焦苦,因而星象占验之说盛行。所言包括国家安危,君主休咎,农业丰歉,以及人世间的灾疫祸福等等。天文部分是中国最古的观测记录。其一是与制订历法有关的太阳运行观测,如《续汉书》曾引《石氏星经》说,冬至点位于牵牛初度,距斗宿二十度等。其二是行星运行观测,如《史记》与《汉书》说,岁星(即木星)于正月间早晨出现于东方,位于南斗与牵牛两星宿之间等。其三为恒星观测,记有120颗星的数据,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观测记录。因而,《石氏星经》常被用作这星表的代用词。

汇集整理《开元占经》及各古写本的素材而得的恒星表,含有星座名、星数、相对位置、距星及其入宿度、去极度与黄道内外度等完整的内容。它是中国及世界天文学史的重要资料。长期来,各国学者曾作过反复的研究,虽结论并不一致,但已有明确的论证可判定它确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

本书所记的恒星,计有石氏中官62官,石氏外官30官,石氏二十八宿28官,合共120。所表述的星官为:

石氏中官:摄提,大角,梗河,招摇,玄戈,天枪,天棓,女床,七公,贯索,天纪,织女,天市垣,帝坐,候,宦者,斗,宗正,宗人,宗,东西咸,天江,建星,天弁,河鼓、旗,离珠,匏瓜,天津,螣蛇,王良,阁道,附路,天将军,大陵,天船,卷舌,五车三柱,天关,南北河戍,五诸侯,积水,积薪,水位,轩辕,少微,太微,黄帝坐,四帝坐,内屏,郎位,郎将,常陈,三台,相,太阳守,天牢,文昌,北斗、铺,紫微垣,北极钩陈,天一,太一。

石氏外官:库楼五柱衡,南门,平星,骑官,积卒,龟,傅说,鱼,杵,鳖,九坎,败血,羽林、垒壁阵,北落,土司空,天仓,天囷,天禀,天苑,参旗,玉井,屏,厕,天矢,军市,野鸡,狼,弧,老人,稷。

二十八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每一星官,都给出了一颗距星及其相关坐标。

《石氏星经》对古代天文历法史,天体测量学的发展史,以及现代天体物理学和天体演化学的研究,都有重要价值。对本书星象观测年代的探讨,首先是20年代后期日本的新城新藏、上田穰和法国的马伯乐(H·Maspero)。前者从天文学角度,根据计算和分析,论定石申夫曾观测五星的运行并测量恒星的位置,其年代约为公元前360—前350年。后者从考证出发,据《开元占经》石氏论鲁楚之争,考定其生活与观测年代为公元前375—前350年。两者不谋而合。

日本的薮内清自30年代至80年代三次论定《石氏星经》作于公元前70年,假托石申之名。

西德的前山保胜于70年代著文,根据论证和计算,以数理统计作分析,认为它的观测年代为公元前70年±30年代,以该书为伪作。

最近在我国的研究,从可靠的原始资料出发,作计算和数理统计的结果,得结论为本书作于公元前440年±50年,小部分佚失后补充于公元160年±50年。

今后需继续作研究的是,原始数据尾数为十二分法和黄道内外度的产生,究始于何时? 目前仍缺乏确证。

参考文献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