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芳·欢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李景华

 

 

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

象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

欢乐是什么声音?象一声芦笛?

还是从簌簌的松声到潺潺的流水?

 

是不是可握住的,如温情的手?

可看见的,如亮着爱怜的眼光?

会不会使心灵微微地颤抖,

或者静静地流泪,如同悲伤?

 

欢乐是怎样来的?从什么地方?

莹火虫一样飞在朦胧的树荫?

香气一样散自蔷薇的花瓣上?

它来时脚上响不响着玲声?

 

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

但它是不是可爱的,如我的忧郁?

 

何其芳

 

《欢乐》写于1932年,收入《预言》第一卷。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他对生活的不满和怨诉,他喟叹生活中找不到一线光明,一点暖温,表现了诗人忧郁、感伤的情绪。

这首诗共四段。第一段开头首先提出疑问:“欢乐是什么颜色?”这个问题确实不好回答,因为欢乐是一种抽象的不具形的感情,为使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诗人通过一连串的意象用来比喻,首先通过两个意象——“白鸽的羽翅”和“鹦鹉的红嘴”来说明,这是两个美丽的视觉意象,通过这样生动的意象来比喻,就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接着诗人又提问:“欢乐是什么声音?”诗人又通过三个听觉意象作为比喻——芦笛、簌簌的松声和潺潺的流水,同样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二段感情更加复杂,也是通过意象来比喻,首先通过触觉意象——可握住的温情的手这就使抽象的欢乐具体化了,又以视觉意象——”可看见的,如亮着爱怜的眼光”,使其更具体化。接着,又通过“心灵微微地颤抖,或者静静地流泪”的深切感受,再将欢乐具体化。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题虽然是“欢乐”,实际上是“悲伤”、“忧郁”。

第三段诗人又进一步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意象来写欢乐是怎么来的。首先以视觉意象——萤火虫飞在朦胧的树荫,再以嗅觉意象——香气一样散自蔷薇的花瓣上。和听觉意象——脚上响不响着铃声,通过这些可感的意象就使“欢乐”化虚为实了。这样,诗人将声、色、触、嗅、听等各种感观意象融汇贯通,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四段只有两句,也是点破主题之处。“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从这一句可看出,上面诗人尽管从多方位对“欢乐”进行了描绘,但诗人目中的欢乐只是飘在空中的瑰丽的云,是很难以捕捉的,因而诗歌的结句以疑问句结束:“但它是不是可爱的,如我的忧郁”?通篇都是在写欢乐,实际从这欢乐中透露出的是忧郁、感伤的情绪。

从艺术性上看,除了生动的意象外,还有两点值得谈谈。一点是“通感”的运用,全诗借助“通感”理论,把欢乐与颜色联系起来,表现忧郁的情怀,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再一点是一连串比喻的运用,用比喻这是现代派诗歌艺术上重要的特点。由于用了生动的比喻,不仅色彩绚丽,而且有声可闻,由于调动了视觉、听觉、触觉等形象,就使得抽象的“欢乐”化为具体的了,使得抽象的“欢乐”转化为颜色、声音、意象的三者结合。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