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电影·《中国姑娘》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西方文学·电影·《中国姑娘》

法国新浪潮导演让—吕克·戈达尔的代表作。由戈达尔本人编剧,摄制于1967年,彩色,95分钟。

影片表现了巴黎的5位青年,组织起一个革命公社,共同学习毛泽东的著作。他们在学习中不断进行讨论,就各种各样的问题发表演说,诸如恐怖主义与革命,艺术与现实,以及语言、哲学等等。一个夏天过去了,他们准备付诸行动。5位青年的领导者薇洛尼卡被派去暗杀一个苏联的高级官员。可是,当她来到旅馆时,却把房间的号码读倒了(把23看成了32),结果杀错了人。最后大家只好解散。对他们来说,这个夏天只是一个小小的开端。

这是戈达尔在政治上变得更为激进后拍摄的一部影片,也是一部紧扣时代政治背景的作品。戈达尔在影片中建立起一套适应着其意识形态性质的形式系统。它彻底打破了经典叙事电影的模式,镜头关系完全摆脱了叙事时空的限制,而又与一般现代派影片的含混和暧昧不同,服从于一个表达思想的需要。其方法是大量使用非叙事时空的插入镜头。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情况是当一个人谈论到某人或某物时,镜头随之切换成被谈论的对象。如一名青年提到布莱希特和莎士比亚时,画面便从演员切成一张布氏的照片和一张莎氏的画像。有时,切换的画面并非对讲话内容的直接“图解”,但同样是有助于理解其话语的非叙事内容。如同现代派绘画和早期的照片来与谈论绘画与现实的关系的画外音相配合。戈达尔打破传统叙事电影的另一方法是拒绝确定动作之间明确的时空关系。如片中某一镜头是一青年在发表讲话,接着,镜头转向另一个在房间里作着某种毫不相干的事情的人,第一个人的话变成了画外音。它最初给人的理解是两人在同一时间内待在同一间屋子里。但当镜头再次转向第一个人的角度时,我们却发现原背景中并没有人。这就使两个动作间的时空关系变得含混不清了。风格统一的概念也被戈达尔所摒弃。影片在各种不同类型的电影之间自由地跳跃。片中有的人物之间谈话的片断,给人以仍是虚构的叙事影片的印象,而有时又突然转成人物在直接接受画外某个人的采访镜头,从而给观众提供了一种看纪录片的经验。这种真实与虚构的内容有时又混在一起。如片中让一位哲学家自己扮演自己,与片中虚构的人物进行对话。而有时则采用完全出戏的方法,创造出更彻底的间离效果。即在影片中插入拍摄者的镜头和大量的拍夹板的镜头,以完全打破观众的“电影感”,迫使其去思考。同时,与一般的政治或意识形态的宣传不同,戈达尔时常和用切断或略去一部分人物谈话的方式,来打断这种思想表达本身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使片中的人物和其表达的思想本身也处在一种被思考和评论的客观地位。片尾那个失败了的行动的设置,无疑更加强了观众对片中的人物及其所宣传的思想提出怀疑的可能性。因此,它只是一部试图促使观众去思想,而没有结论的政治影片。戈达尔对片中的人物和其思想的超越性还表现在他的一些幽默性的处理方法上。其中最著名的是一位青年试戴各种各样的“政治眼镜”的场面。而在影片结尾,这群青年则跑去参加了一次“资产阶级”的渡假,以准备回到学校去,继续其大学里的课程。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