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八十年代以来台湾的唐诗研究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研究·八十年代以来台湾的唐诗研究

在唐诗研究领域,台湾除出版了一批唐诗选注本之外,八十年代以来还出版了《杜甫诗传》(李森南著,洪氏出版社1980年版)、《唐韩文公年谱》(马起华撰,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论韩愈》(罗克典撰,台北国家出版社1982版)、《孟郊研究》(尤信雄著,文津出版社1984年版)、《李贺诗研究》(杨文雄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版)、《杜甫夔州诗析论》(方瑜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5年版)、《元稹及其乐府诗研究》(范淑芬著,文津出版社1984年版)、《白居易研究》(杨宗莹著,文津出版社1985年版)、《陈子昂及其感遇诗》(刘远智著,文津出版社1987年版)、《唐诗浅探》(朱文长著,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李商隐诗笺释方法论》(颜崑阳著,学生书局1990年版)、《诗情与幽境——唐代文人的园林生活》(侯迺慧著,东大图书公司1991年版)等一批较有学术价值的著作,开拓了唐诗的研究领域,并将唐诗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一些论文也提出了值得注意的观点,如莫忠慎《王梵志的评价》(《东方杂志》第16卷第6期)一文在全面评述了各家对王诗的评价之后认为,王梵志的白话诗俚俗质朴,在中国诗史自成一格,可以说是初唐绮靡风气的反动,在当时的风气下这种清新自然的作品是极其可贵的。但就诗论诗,大多数说理诗则没什么价值可言,坊间所见文学史专书中,以刘大杰对王梵志诗的评价最为公允。褚问鹃《李白身世的研究》(《艺文志》第196期)对李白的籍贯和身世问题提出了一些颇为新颖的见解,以为李白乃李建成之后。李石《杜诗与日常生活》(《中外文学》第9卷第7期)分析了杜甫诗歌在描写日常生活诗歌传统中的地位。认为,大至朝廷中的大事,小至个人琐事与细节都能在杜诗里得到体贴入微的反映,并能从日常人事里体会人生问题,把日常生活的诗提高到第一流文学的地位。颜崑阳《李商隐笺释方法论》从学术史的角度,纵论历代评注李商隐诗的种种方法及其利弊得失,还特别详细阐述了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这两种笺释方法的功能与局限、诗与谱循环论证的逻辑困境、比兴托意应该有怎样的判断依据等三个问题,对历代李商隐诗歌的注解与评析从理论上作了初步的总结。欧阳炯《从美感经验看义山诗》(《大陆杂志》第66卷第2期)运用近代西方的美感经验说,探讨了李商隐诗的艺术美。认为,美感经验可谓为“形相之直觉”,通观李氏《落花》等诗,情景交会,物我同一,本为怜花,不觉自怜。盖诗人一生沉沦下僚,漂泊四方,故对落花而神伤,直觉与形相相因为用,遂成此诗。其他如心理距离说、移情说都可在李商隐诗中找到例证。温莉芳《月亮神话在李商隐诗中的回响》(《台湾教育》第385期)、简翠贞《李义山诗之声律赏析》(新竹师专学报1983年3月第9期)等文章都从不同角度对李商隐的诗歌进行了探讨。在1990年11月中国唐代文学第五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台湾学者汪中(东海大学)提交的《杜诗制题》论及了一个较少为人注意的问题,考察了杜诗题目与诗歌的关系。罗宗涛(逢甲大学)《唐人题壁诗初探》,将题壁作为诗歌的一种传播方式加以研究。这些论文也应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