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学概念·骨力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研究·诗学概念·骨力

古代与诗论相通的美学概念。《晋书·王献之传》:“羲之草隶,江左中朝莫有及者。献之骨力远不及父,而颇有媚趣。”此处“骨力”是指线条笔力的刚健遒劲,而不是纤弱婉媚。“骨力”用于诗文批评,是指文字表达的刚劲有力。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周,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验也。”可见,“风”是指“思”,“骨”是指“辞”。“风骨之力”,指“风力”和“骨力”。钟嵘《诗品序》评:“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不满于诗的“风力”不足,内容如同说教。“骨力”指语辞的劲拔,则不言自明。思想内容的特性是“动”,语辞形式的特性是“静”,故“骨”常与静态词连用,如“骨劲而气猛”,“风清骨峻”(《风骨》)等。“劲”、“峻”,显示的是“力”,所以“骨力”是指语言的强劲挺拔,端直凝重。“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风骨》)。“端直”,体现的就是“骨力”。所谓“建安风骨”,是指建安诗歌不仅有“风力”,同时也有“骨力”。雅好慷慨是“风力”,梗概(义同“端直”)笔长则是“骨力”。刘桢诗刚劲挺拔,就深得“骨力”。胡应麟说:“乐天才具泛滥,梦得骨力豪劲,在中、晚唐间自为一格。”(《诗薮》内编卷五)“骨力豪劲”就是指文字表达的奇崛雄健,豪峻强劲。“骨力”与“风力”往往是密不可分的。无“风力”,“骨力”则易浮;乏“骨力”,“风力”则轻扬。诗意慷慨激昂,字有顿挫凝放,则无轻浮之失。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