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人物·荀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政治学·人物·荀子

先秦政治学家,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名况,世称 “荀子”。曾被当时的人尊称为 “荀卿”,西汉时避宣帝刘询名讳,改称 “孙卿”。原籍赵国,五十岁时游学齐国。齐国从桓公始,就在都城临淄 (今山东淄博) 的稷门附近设有一学宫,号 “稷下学宫”,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学术交流中心。不管你是什么学派,只要有真才实学,就会受到齐王同样的礼遇。各国学者慕名而来,在这里自由讲学、论辨,形成 “百家争鸣”的局面。但荀况来到稷下学宫时,前辈学者多已风流云散,数资格他 “最为老师”,于是被齐王列为卿,三度被推为学宫的 “祭酒”(主持人)。齐国学者不服气,在齐王面前搬弄是非,荀况便前往南方的楚国,受到令尹 (宰相)春申君的赏识,出任楚国兰陵的地方长官。春申君在楚国的内乱中被杀后,荀况也被罢官,但他没有再离开楚国,就在兰陵著书、授徒,终其天年。荀况虽为儒家,是孔门子夏一系的传人,但却自立门户,被当时人称为 “荀卿氏之儒”。孔子以传经的方式传道,孔子死后,儒家后学分为传道和传经两派,子思、孟轲一派传道,子夏、荀况一派传经,故汉代经学传授系统多与荀况有关。但荀况并非照本宣科的迂夫子,他在思想上也自成一家,后人称为“荀学”。他提出 “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有 “师法之化” 和“礼义之道”,人心才归于善。这和孟轲的 “性善论” 正好相反。现代学者冯友兰认为这是由于两人气质不同,孟轲是 “软心的哲学家”,荀况则是 “硬心的哲学家”。正是这一 “性恶论”,成为法家主张严刑峻法的出发点。在政治上,他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这与孔、孟的思想都大异其趣,故后人曾将其思想特点概括为 “礼表法里”。实际上,儒家发展到战国后期,已经有综合百家的趋势,荀况就完成了这一集大成的工作。汉代以后,儒家虽然从名义上获得了独尊的地位,但实际支配王朝政治的绝非原版儒学。汉宣帝有言: “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用,奈何纯用儒术,用周政乎!” 近代维新派谭嗣同在其《仁学》 中说: “二千年之政,皆秦政也,皆大盗也; 二千年之学,皆荀学也,皆乡愿也。唯乡愿工媚大盗,唯大盗利用乡愿。”尽管他是站在维护 “真孔学” 的立场上,斥两千年来的儒学是“荀学”,是 “伪孔学”,但也说明了荀学对传统政治的深远影响。荀况是态度最鲜明的无神论者,从根本上否认了 “天命” 的存在,说是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又提倡 “制天命而用之”。这一点曾经受到现代唯物史家的高度评价,但却忽视了他还是主张 “神道设教”,即以鬼神来作为教化百姓的工具。从战国到近代,荀况都被列名儒家,与孟轲并称 “孟荀”,但他门下却出了两个大法家,一个是辅佐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政治家李斯,另一个是令秦始皇激赏的理论家韩非。这正印证了荀况的名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