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稷下学宫
战国时齐国的学府和研究机构。因校址设在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的稷门而得名。齐桓公于公元前360年始建,中经齐威王、齐宣王等,至公元前221年齐灭亡而停办,前后达一百四十年,宣王和襄王时最为兴盛。学宫的教师称稷下先生,弟子称稷下学士。综考史传,去稷下者包括道家、法家、儒家、阴阳家、名家等以及“学无所主”的学者,弟子达“数百千人”。齐国政府为他们修建了宽广的街道和高大的府第,授予“列大夫”称号,并厚养其弟子,以示“尊宠”。稷下先生不任官职,专心讲学,从事研究和著述,并供执政者咨询。各派学者可自由辩论。弟子择师而从,可以不立一家。师生去留也自由,如孟轲二次去齐,荀况多次离齐赴赵赴秦,又回到齐国。稷下学宫由此成为当时文化教育的中心,为百家争鸣提供了讲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交流和发展。战国时期的著名学者,如道家的宋钘、尹文、慎到、环渊、阴阳家的邹衍,儒家孟轲、荀况,都先后游学于此。荀况还曾三为祭酒。
稷下学宫是一个特殊形态的兼备官、私两种性质的学校,它名为田齐创办的国立大学,齐国国君为各派学术大师修建高门大厦、康庄大道,但内部教学结构,则是由各家私学所构成。随着稷下学宫的兴盛,其名望日高,影响较广,来此就学的人日益增多,因此逐渐形成了学生管理的制度、规则。《管子》中所载的《弟子职》,郭沫若认为就是稷下先生所定学生守则,它详列弟子入学、受业、应客、坐作、进退、洒扫、馔馈等规则。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较完备的守则,它成为后世官学、私学、书院制定学则、学规的范本。稷下学宫不仅是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世界中世纪教育史上最早的大学,对战国后期思想文化的繁荣起过重要作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