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第五号屠场》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西方文学·《第五号屠场》

冯内古特的成名作,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艺术特征的作品。

小说是在作者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亲身经历的基础上写成的,主人公毕利与作者有着惊人相似的经历: 刚参加战争就被俘,关在德累斯顿战俘营里服苦役,1945年2月,英美盟军为彻底打败德国纳粹而对不设防的德累斯顿进行了一次毫无军事意义的大轰炸,使得这个文化古城沉入火海,十余万居民葬身火窟。毕利因为藏身于第五号屠场——为存放即将屠宰的猪而修建的窝棚——的地下藏肉室里才幸存下来,战争结束后被遣送回国。

冯内古特曾经在一次谈话中提及《第五号屠场》时说:“我是欧洲历史上最大屠杀的目击者,这个屠杀就是烧毁德累斯顿,德累斯顿这场大火像恶魔似的缠绕着他,使他时时刻刻担惊受怕,坐卧不安。于是,1969年他终于写成了他酝酿达四分之一世纪之久的“德累斯顿之书”——《第五号屠场》,通过毕利,通过这本书,表达了他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追求。

毕利回国后当了验光配镜的技师,娶了当地富豪的丑女,他们的儿子后来又参加了对战作战的特种部队。而毕利氏44岁时被外星球特拉尔法马多人派来的飞碟劫走,放在动物园里展览,他在那里学到了不少知识,尤其是取来了人如何面对凶险的现实环境的“经”:“不理睬那可怕的时刻,而集中注意那美好的时光。”

毕利是个荒唐可笑而又玩世不恭的人物,患有精神分裂症,举止乖僻,满口狂言中又掺杂着一种“警世通言”式的预见。他一直处于现实与幻境之中,目击了人间天上的许多事物,正是通过这个人物的独特经历,作者既谴责了德国法西斯的不人道,又抨击了同盟军轰炸不设防城市的野蛮行径,同时,由于毕利,作者又得以用其他星球上生物来嘲笑了人类发动战争是极其愚蠢荒唐的。

为了塑造精神分裂症者毕利,作者创造了“时间旅行手法”来打破正常生活和艺术上的时空界限,使过去、现在、将来能来回跳跃,空间也能迅速变更。这样,毕利睡觉时是个年迈的鳏夫,醒来可以是新婚燕尔; 走出门是1955年,而门外却是1966年; 他可以看见自己无数次的生死……等等,从而造成一种浓厚的科学幻想气氛。

全书没有主要故事线索,小说中的时间随作者作旅行。来回跳跃,场景迅速变换,因此小说读起来似是一部札记。而文笔却犀利幽默,语言随物赋形,十分丰润。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