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学说·人治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政治学·学说·人治

儒家的政治主张。人治的出发点是统治者或执政者个人的素质决定国家政治的好坏,因此强调统治者或执政者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示范作用。孔子甚至将 “政治” 之 “政” 解释为 “正身” 之 “正”: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又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孟子说: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后代儒家将 “修身齐家”作为 “治国平天下” 的前提,就是孔孟 “人治”思想的体现。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古代中国人公认的好帝王就是尧、舜、禹、汤、文王那样 “德合天地”、“以身作则” 的圣人,而 “尚贤”则是传统政治的基本观念。“人治”与 “法治”相对,简单地说,“人治”突出个体道德人格的感召作用,寄政治希望于贤明仁慈的君主; “法治”则迷信严刑峻法的震慑作用,寄政治希望于刚毅独断的君主。“人治” 要靠清官,“法治” 要靠酷吏,在传统社会中,人们更倾向于前者。现代中国人多有一种误解,以为儒家主张“人治”就是不要法律,而任凭个人的意志来决定政治。其实,中国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法律和执法机构,儒家强调 “人治”,并非不要法治,而是强调执法者个人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这就是所谓 “贤人政治”。在现代中国,即使以提倡科学和民主著称的自由主义学者如胡适等人,也曾提出 “好人政府” 的主张,这实际上就是儒家 “贤人政治”的的翻版。事实上,直到今天,“人治”观念在中国人心中依然很有市场,原因就在于,许多现实问题并不由法律,而是由执法者来决定: 法律是死的,人是活的。这样法那样法,最终还是必须由人来执行。也就是说,在实际的运作中,是执法者个人的素质,与法律本身同时起着作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