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孟轲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幼年丧父,由其母教养成人。后受业于子思的门人,成为儒家曾子、子思学派的继承者,被称为思孟学派。北平以后从事讲学活动,曾带领弟子周游齐、魏、陈、滕等国,受礼遇而未受重用。晚年与弟子万章等著书讲学以终。孟子在政治上主张行“仁政”、“省刑罚”、“薄税敛”,提出“民贵君轻”的著名观点,并主张“性善说”,在儒家哲学中形成了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在教育方面,他认为“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滕文公·上》),教育目的全在于“明人伦”,使人民懂得“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人伦道德(同上),从而约束自己的言行。他从“性善说”观点出发,认定人生来皆有“仁、义、礼、智”之“善端”,所谓“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但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与“存心养性”,才能使“善端”扩而充之,成为圣人,确信教育的作用巨大。通过教育“人皆可以为尧舜”,“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尽心·上》)。在教育方法上,重视“尚志”,主张“专心致志”、“深造自得”、“由博反约”。提倡存疑,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心·下》)。在道德修养上,首重“义利之辨”和气节。要求学者“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滕文公·下》),必要时应“舍生取义”。在具体方法上,提出“寡欲”,“求放心”、“先立乎其大”,重视道德理智的作用。强调自反,“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离娄·上》)。倡导自觉地进行意志锻炼,“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告子·下》)。
孟轲像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思想,提出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君子之所以教者王: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现存《孟子》一书共七篇,各分上、下,为孟子学生万章、公孙丑所记,是研究孟子思想的主要资料。注释本有焦循的《孟子正义》。(参见“孟子”条。)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