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学说·小国寡民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政治学·学说·小国寡民

道家提出的治国方略。《老子》: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 (兵器) 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其中有两个要点: 一是小国寡民,再则是愚民政策。老子认为,知识使人多欲,多欲则不知足,而不知足则是祸乱之源。故他主张去知去欲,返璞归真,“使民无知、无欲、无为,则无不治”。这一点尚能得到帝王理解,而其 “小国寡民” 的主张数千年来却难有知音。中国人素来以“地广人众” 自豪,尤其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衡量国家地位的标志就是土地和人口,中国历代王朝都曾以自己拥有的广袤土地和众多人口居当时的天下之最而不可一世,“小国寡民” 岂不是自居下流?现代有学者认为,老子这种违背常情的怪念头,来自于他对原始初民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在两千多年前,中原的周边地区尚有许多原始部落或氏族公社,在充满忧患的 “文明人” 看来,这些部落或公社中的成员无知无欲,无忧无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简直就是活神仙。这就是老子 “小国寡民” 的蓝本。但老子有更深层的思考: “文明人” 如能返璞归真,也可以得到原始初民一样的幸福生活。无论如何,在两千年后,素来以 “地广人众”自豪的中国人对 “小国寡民” 的奥妙似乎若有所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