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音乐·电子音乐
电子音乐是一种利用电声手段制作出来的音乐。它丰富了音乐的语言和表现手段,并且用传统乐器所无法表达的音响效果、节奏和音色等开拓了音乐的新领域。20世纪初,电器发声器的出现,吸引着许多现代派作曲家对利用电声表现来创作乐曲进行尝试。1934年,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首次利用振荡器、扩大线圈以及变换唱机速度等手法,创作了两首题为《想象的风景》的作品,这是电子音乐的雏形。40年代末期,磁带录音机的问世,为电子音乐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出现了电子合成器。它采用了集成电路一体化系统,可以根据演奏者的愿望奏出各种美妙、奇特的声音。对此作出重大贡献的是两位美国人,一位是合成器的研制者唐·布赫拉,另一位是与他合作的作曲家莫顿·苏博特尼克。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布赫拉于1961年研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合成器,苏博尼克又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掌握了弹奏这架电子合成器的技术,并于1967年用它创作了名为《月亮里的苹果》的作品,这是第一首录制成唱片的电子音乐。70年代末,澳大利亚悉尼柔光乐器公司推出一种电子计算机乐器,它把电子计算机、电视屏幕、光笔系统,电容式话筒以及键盘结合为一体,使音乐家能运用数码综合技术来创作、剪辑和改编乐曲。1980年12月,著名指挥卡拉扬在奥地利萨尔斯堡音乐节中,用一台悉尼公司的电子计算机乐器代替了2架钢琴、4面大鼓、7面锣和2套排钟的演奏,成功地指挥了德国作曲家瓦格纳的歌剧《帕西法尔》。电子计算机乐器的优越性无疑为电子音乐开辟了新的广阔天地。电子音乐于80年代初,在我国开始发生影响。1981年和1984年,法国和日本的电子音乐家相继来我国举行电子音乐会。1984年6月,中央音乐学院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电子音乐实验组,并于同年9月举行了首次公演。这场音乐会用了6架电子合成器和两架电子琴,是完全用电声演奏的音乐会,为创造具有传统特色的中国电子音乐揭开了序幕。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