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各体论·歌行·作法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唐诗·各体论·歌行·作法

七言歌行,靡非乐府,然至唐始畅。其发也,如千钧之弩,一举透革。纵之,则文漪落霞,舒卷绚烂。一入促节,则凄风急雨,窈冥变幻。转折顿挫,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收之,则如櫜声一击,万骑忽敛,寂然无声。(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一)

歌行有三难: 起调,一也; 转节,二也; 收结,三也。惟收结为尤难; 如作平调,舒徐绵丽者,结须为雅词,勿使不足,令有一唱三叹意; 奔腾汹涌,驱突而来者,须一截便住,勿留有余; 中作奇语,峻夺人魄者,须令上下脉相顾,一起一伏,一顿一挫,有力无迹,方成篇法。此是秘密大藏印可之妙。(同上)

凡诗诸体皆有绳墨,唯歌行出自 《离骚》、乐府,故极散漫纵横。初学当择易下手者,今略举数篇: 青莲《捣衣曲》、《百啭歌》,杜陵《洗兵马》、《哀江头》,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别独孤渐》,李颀《缓歌行送陈章甫》、《听董大弹胡笳》,王维《老将行》、《桃源行》,崔颢《代闺人》、《行路难》、《渭城》、《少年》,皆脉络分明,句调婉畅。既自成家,然后博取李、杜大篇,合变出奇,穷高极远。又上之两汉乐府,落李、杜之纷华,而一归古质。又上之楚人《离骚》,熔乐府之气习,而直接商周。七言能事毕矣。(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

阖辟纵横,变幻超忽,疾雷震霆,凄风急雨,歌也; 位置森严,筋脉联络,走月流云,轻车熟路,行也。太白多近歌,少陵多近行。(同上)

七言长歌,非博大雄深、横逸浩瀚之才,鲜克办此。盖歌行不难于师匠,而难于赋授; 不难于挥洒,而难于蕴藉; 不难于气概,而难于神情; 不难于音节,而难于步骤; 不难于胸腹,而难于首尾。又古风、近体,黄初、大历而下,无可著眼,唯歌行则晚唐宋元,时亦有之,故径路丛杂尤甚。学者务须寻其本色,即千言巨什,亦不使有一字离去,乃为善耳。(同上)

古诗窘于格调,近体束于声律,惟歌行大小短长,错综阖辟,素无定体,故极能发人才思。李、杜之才,不尽于古诗,而尽于歌行。孟襄阳辈才短,故歌行无复佳者。(同上)

凡歌行,如用古调,自不必拘; 若用俳调,则转韵宜平仄相间,庶为可歌。(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二○)

七言歌行,虽主气势,然须间出秀语,不得全豪; 叙述情事,勿太明直,当使参差,更附景物。乃佳耳。唐代卢、骆组壮,沈、宋轩华,高、岑豪激而近质,李、杜纡佚而好变,元、白迤逦而详尽,温、李朦胧而绮密。陈其格律,校其高下,各有耑诣,不容斑杂。唯张、王乐府,最为俚近,举止谺露,不足效也。(毛先舒《诗辩坻》卷三)

七言歌行,此唐之古诗也。初唐崇尚排偶,绮丽伤于无骨,绸缪中时带感叹,草创而已。至李太白荡之以逸气,杜子美振之以风格,而歌行之妙,擅场千古,后来作者俱不能及。盖用字须字字牢壮,用句须句句挺劲,用调须抑扬顿挫,用意须斩截淋漓,使读之历历落落,有金石之节,眉开目朗,是为得之。自白乐天长篇出,人皆乐其易为,腕弱力薄,多所蒙绕,气虽相通,而音节荡然矣。(徐增《而庵说唐诗》卷三)

歌行起步,宜高唱而入,有“黄河落天走东海”之势。以下随手波折,随步换形,苍苍莽莽中,自有灰线蛇踪,蛛丝马迹,使人眩其奇变,仍服其警严。至收结处,纡徐而来者,防其平衍,须作斗健语以止之; 一往峭折者,防其气促,不妨作悠扬摇曳语以送之,不可以一格论。(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

歌行转韵者,可以杂入律句,借转韵以运动之,纯绵裹针,软中自有力也。一韵到底者,必须铿金锵石,一片宫商,稍混律句,便成弱调也。李、杜十之一二,韩昌黎十之八九。后欧苏诸公,皆以韩为宗。(同上)

转韵初无定式,或二语一转,或四语一转,或连转几韵,或一韵叠下几语。大约前则舒徐,后则一滚而出,欲急其节拍以为乱也。此亦天机自到,人工不能勉强。(同上)

排句最为歌行所忌。为此体者,当于腾骧变化求之,不可以举鼎绝膑为勇也。(林昌彝《射鹰楼诗话》卷一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