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戏曲·窦娥冤
元代杂剧,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首,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作者关汉卿。该剧写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以后,是关汉卿晚年作品。全剧共分四折,通过从窦娥屈从于命运,到反抗强权反抗压迫,最终被万恶的黑暗势力所毁灭的人生道路,深刻地揭露出悲剧的社会根源,即在蒙古征服统治时期,地方政治的黑暗和这种黑暗统治之下所引起的社会混乱、经济剥削的无比残酷、道德伦理的沦亡和社会风气的败坏,同时也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刚强、至死不屈的坚贞性格,表现了处于压迫下的人民对腐朽统治势力坚决反抗的斗争精神。
全剧从窦娥幼年的悲剧生活开始,“楔子”交待窦娥身世。她三岁丧母,因其父窦天章苦于高利贷的盘剥,不得不将三岁的女儿端云(窦娥)抵押给蔡婆婆做童养媳。第一折,引出戏剧冲突,十三年后,窦娥守寡和婆婆相依为命。一日蔡婆婆出外讨债,赛卢医赖债而生杀人之念。正当蔡婆婆险遭不测之际,被泼皮恶汉张驴父子救起。后张驴父子以此要挟蔡婆婆,让她婆媳二人嫁与他们父子两人。窦娥固守封建贞节观念,执意不肯,表现出她敢于向恶势力抗争的不屈性格,初步展开矛盾冲突。第三折,全剧矛盾进一步展开,张驴儿为了霸占窦娥,趁婆婆生病之际想毒死她,但却误杀了自己父亲。张驴儿反诬窦娥,逼嫁窦娥。窦娥抱着对官府的幻想,走进衙门,但没想到被见钱眼开的太守进行“千般拷打,万种凌逼”,最后窦娥为了让婆婆免于受用刑之苦,只得被迫招认,判了死罪。窦娥最终粉碎了对官府的幻想,并开始大胆怀疑她所崇信的命运和鬼神。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窦娥在被屈杀之际,在生与死的边缘上,对现实世界和幽冥世界大胆发出疑问,并由此发了三桩誓愿:即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死后这三桩誓愿全部应验,证明了窦娥的冤屈。第四折是全剧的结局。三年过去,窦天章加官到楚州“体察滥官污吏”,窦娥的鬼魂向其父控诉,最后窦天章惩办凶手,窦娥的冤情得以昭雪。该剧全力塑造了一个普通下层被压迫妇女的形象。窦娥由一个恪守封建教条循规蹈矩、甘守孤贫、与世无争的弱女子变成一个敢于质对公堂、敢于指控天地的强者和复仇的女神,她的形象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她的悲剧是元代黑暗动荡的社会中人民苦难遭遇的集中反映,她的不幸代表着整个封建时代底层妇女的不幸,她的反抗体现了元代整个社会人民的反抗情绪。
该剧结构严谨,四折一楔,紧凑简炼,正如李渔在《曲话》中所认为:“一线到底,以其始终无二事,贯串只一个人也。”同时杂剧还运用宾白、曲词、科等杂剧手段,刻画人物性格,曲词宾白饱含激情,感人肺腑。可以说,《窦娥冤》代表了关汉卿戏曲艺术的基本特色:“一空倚傍,自铸伟词,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王国维认为该杂剧“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该剧本问世以来,一直是我国戏曲舞台上的保留剧目,经过多次的改编和上演,同时也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早在1838年就有英译本,也是最早译成法文、日文流传国外的中国剧本。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