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电影·法斯宾德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西方文学·电影·法斯宾德

西德电影导演、演员。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父亲是医生,母亲是翻译。幼年时他一直跟随母亲生活,但母亲为求得安静的工作环境常打发他去看电影。18岁时,法斯宾德中学尚未毕业,由于父母离异便中途缀学,从此开始自谋生路,历经种种职业之后,他进入慕尼黑一所私立戏剧学校学习表演。1967年在慕尼黑的“活动剧团”当上了演员,不久又当上导演,导演了第一部舞台剧《罪犯》,同时还尝试着写剧本。1968年,他的第一个剧本《卡策马赫尔》得以上演。不久,“活动剧团”巡警方关闭,法斯宾德与该剧团十名成员组成“反抗剧团”,很快被誉为西德最受欢迎的私人剧团之一。

1969年,法斯宾德拍摄了第一部影片《爱比死更冷酷》,这是一部强盗片,影片参加了西柏林电影节的展出,引起很大反响。但影片的风格还很不统一。同年8月,他将自己的同名舞台剧《卡策马赫尔》搬上银幕,在影片中批判性地探讨了由他自己扮演的那位外籍工人的遭遇。它在曼海姆国际电影节上首映,获电影评论奖、德国表演艺术学院奖,并在1970年的西柏林国际电影节上一举获得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五项奖。这部影片标志着法斯宾德的初次成功,并显示了他的全面才能。他的头两部影片是以剧团为班底,自筹资金拍摄的,但不久由于同剧团老板发生争执而被解雇。他后来的一部分影片是由电视机构提供微薄的资金拍摄的,直到1970年在西班牙拍摄西部片《怀蒂》时,他才得到50多万马克的资金。

1971年法斯宾德自己创办了名为“探戈”的电影公司,此后便以神奇的速度拍摄了许多影片。1971年的两部影片是: 《对一名神圣妓女的警告》和《四季商人》。前者几乎以一种叙述爱情的方式,自我批判地概括了他那摄制组拍摄《怀蒂》的过程,将他们内部的纠纷不加掩饰地作为他第一部自传体影片的题材。《四季商人》是一部实验片,描述了一个水果商人的败落,这是西德战后第一部反映50年代的作品。在这部影片中,法斯宾德第一次从他过去那种刻板僵硬的形式中解脱出来,代之以追求实效的、简朴的风格,他塑造的人物形象是令人信服的,但影片中有不少诲淫的镜头。这以后他经常在这两种风格之间变换。此时,好莱坞导演道格拉斯·西尔克及他的情节剧对法斯宾德转向拍通俗的流行影片起了决定性影响,使他的影片获得越来越多的观众。《恐惧吞噬灵魂》(1973)就可认为是西尔克的情节剧《天堂赞同什么》的翻版,讲述了一名老而丑的清洁女工同一位20岁的摩洛哥青年之间的受到社会非难的爱情故事。该片在1974年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国际评论家联盟奖。《埃菲·卜里斯特》 (1974) 讲述了女主人公嫁给了一个贵族,但却与一位青年军官恋爱,最后被丈夫遗弃的故事。法斯宾德将影片拍成黑白片,运用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布景、表演和镜头处理,以史诗般的手法,有条不紊地呈现出剧中人的内心世界,并以画外解说使观众与情节保持间离效果。

他于1976年拍的两部影片《天使的幽灵》和《魔鬼烤肉》均为失败之作。1977年他耗资600万马克拍摄的《绝望》 (表现男子同性恋) 于翌年获西德最佳导演奖。1978年,法斯宾德拍摄了 《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影片通过玛丽娅一生的经历,巧妙地将她的婚姻关系及死亡同德国的政治经济连结在一起,表现了德国人的历史创伤,描绘出了一幅战后及“经济奇迹”年代的图画。这部影片在1979年的西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两项奖,并获得西德的联邦电影奖,在世界各地放映也受到观众欢迎。1980年,他耗资1300万马克拍摄的14集电视系列片《柏林亚历山大广场》是根据德普林的小说改编的,讲述了1930年前后柏林底层社会的生活。之后他于1981年导演的《莉莉·马莲》 和《罗拉》 两部影片也赢得不少赞誉,尤其是前者在美国的反响很大。1982年,他的《薇罗尼卡·福斯的渴念》荣获第32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金熊奖”。他的最后一部影片 《克雷尔——与魔鬼缔结的协定》 (1982) 是描写同性恋的,在他死前刚刚完成。

法斯宾德是位多产导演,仅1969至1979年10年当中就导演了30多部影片,还有20多部舞台剧、电视片、电视剧及广播剧。他的影片大都由他自己编剧。他还当制片人和演员,从1967至1978年,他在14部由别人导演的影片中扮演角色,还从事过美工、作曲和剪辑工作。这位被誉为“西欧最引人注目、最有才干、最具鲜明特色、最富于独到见解的青年电影制作者”,正当向电影艺术巅峰迈进之时却英年早逝,年仅36年。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