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论·词论· 蕙风词话》新诗鉴赏
词论,五卷,续编二卷,近人况周颐撰。周颐见《蕙风词》。
况氏继承和发展了常州词派之理论,强调“填词第一要襟抱。唯此事不可强,并非学力能到”。“襟抱”从“词心”“性灵”之中体现出来。所谓“词心”,作者解释说:“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襟抱”是决定词品的主要因素。还提出:“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为佳。”这些在词格上的表现就是“重、拙、大”。他说:“作词有三要,曰重、拙、大。”
“重”就是“沉着”。又说:“情真理足,笔力能包举之,纯任自然不假锤炼,则‘沉着’二字之诠释也。”这是针对浙派提倡清空轻倩之作的。况氏对吴文英评价很高,就是认为他的质实丽密之作是体现了“重”的。
关于“拙”,作者解释说:“拙不可及,融‘重’与‘大’于‘拙’之中,郁勃久之有不得已者出乎其中,而不自知,乃至不可解,其殆庶几乎。犹有一言蔽之,若赤子之笑啼然,看似至易,而实至难者也。”从这段话中可知,“拙”首先指质朴、未加伪饰的真情;其次指不片面追求形式、技巧。
“大”指意境的“深远”和“托旨”远大。这些都应体现在“气格”之中,而不是停留在字句上。
他主张词有寄托,但较周济的“有寄托入,无寄托出”、谭献的“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讲得更深刻。“词贵有寄托。所贵者流露于不自知,触发于弗克自已。身世之感,通于性灵,即性灵、即寄托,非二物相比附也。横亘一寄托于搦管之先,此物此志,千篇一律,则是门面语耳,略无变化之陈言耳。于无变化中求变化,而其所谓寄托,乃益非真。”也就是说所“寄托”种种意蕴已经融于作家意识深处,触物而发,不能自已。不是那种为寄托而寄托,这样才能“不求深而自深。信手拈来,令人神味俱厚”。
在创作上况氏主张“性灵流露”“书卷醖酿”双行,也就是性灵、学力并重。而且要按一定程度:“先求妥帖、停匀,再求和雅、深秀,乃至精稳、沉着。”“初学作词,只能道第一义,后渐深入。意不晦,语不琢,始称合作。”还说“造句要自然”,“词不能谐俗”,也不要过于“经意”。
书中还有不少对古人词作的评论、考证及琐事的记述。
此书曾收入《惜阴堂丛书》,续二卷发表于民初各种杂志。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排印出版。
另有齐鲁书社排印今人屈兴国著《蕙风词话校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