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梁启超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古代教育·梁启超

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字卓如,号任公,别号论江,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县人。梁启超幼年在家庭受封建传统教育,1887年进广州学海堂就学。1889年中举人。1890年开始接触西学,并经同学陈千秋介绍,拜康有为为师,受业于万木草堂,参与编辑《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深受康有为改良主义思想影响。1894年随康入京会试,适值《马关条约》签订,他代表广东籍举人上书陈述时局,积极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6年春赴上海筹办《时务报》,任总撰述。以近两年时间为《时务报》、《知新报》等撰写了五十多篇文章,宣传维新变法理论。1897年到湖南长沙任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手订《湖南时务学堂学约》十章,以万木草堂为蓝本,鼓吹民权思想,培养维新人才,将该学堂办成当时最负盛名的一所学校。1898年入京,协助康有为等促成维新变法,时人以“康梁”并称。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海外,先后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并在东京办大同学校,在神户办同文学校,在宣传西学方面起了思想启蒙作用。1905年以后,坚持立宪保皇,反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912年10月,从海外回国,先后在北洋军阀政府中任司法总长、财政总长等职。1920年后,专门从事讲学和著述活动,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等校任教,并担任清华研究院导师,所著《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名著在此期间问世。1929年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

梁启超在教育上的主张主要有:①教育救国。认为国家的强弱以教育为转移,“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并注意到教育应着重提高国民的素质。②变科举、兴学校。反对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认为中国欲求富强,进行改革,其根本之途在于从实行资本主义的教育制度入手。他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状况,设计了国民教育制度体系。在“兴学校”的主张中,特别重视“政治学院”、“师范学校”和“女子学堂”的开设。③改革课程内容。认为学校应设西学,包括西政、西艺、西文。在西政和西艺之间,又要本着先政(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后艺(科学与技术),以政为本,以艺为用的原则。其《西学书目表》中他详述了具体的西学内容。④改良教学法。认为旧的教学法“导之不以其道,抚之不以其术”,必须彻底改革。对西方的优秀教学法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梁启超的著作大多收集于《饮冰室合集》内。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