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为妇女制定的仪范与德行。“三从”出自《仪礼·丧服》:“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原指贵族妇女为亲属服丧的仪制,“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这里的“从”并非“服从”或“顺从”的意思,而是指“依从”,后来才被人引申为一种男女间的主从关系。“四德”出自《周礼·天官》:“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据郑玄注释,妇德指贞顺,妇言指辞令,妇容指修饰,妇功指纺织,这是王妃应该学习的四种“妇道”。东汉才女班昭作《女诫》,将其称为“女人之大德”,并解释说:“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斋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后来儒家提倡的妇女修养,就是以此“四德”为基本内容,如明儒所作通俗读物《女儿经》、《女小儿语》等,都是从女德、女言、女容、女功等四个方面来宣讲立论的。由此可见,“三从四德”最早是为贵族妇女而设,而后经过儒家提倡,才逐渐成为一种家喻户晓的“妇道”。毫无疑问,这是男性称雄时代的产物,是为培养“贤妻良母”提出的要求,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被作为“旧道德”而受到猛烈抨击,尤为现代女性所不齿。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