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词·南宋词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宋代的词·南宋词

苏轼开创的豪放词派,到南宋时代才大发展起来。被金人赶到江南的文人们,看到山河破碎,体验了国破家亡的惨痛,再也无心留连光景、嘲风弄月,而把一腔爱国衷情倾注在词作中,写出大量慷慨悲歌、激烈沉雄的作品。张孝祥的《六州歌头》具有代表性: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ou欧]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念腰中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于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到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词人站在淮河岸边向沦陷的中原方向远望,但见边关莽莽苍苍一派荒凉景象。飞尘蔽空,秋风劲吹,静悄悄无一点声响(由于南宋王朝不抵抗,战事平息),使词人无比颓丧和悲愤!回想当年(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掳走徽、钦二帝中原沦陷的往事,这大约是命定的劫数,不是人力可挽回的,致使孔圣人当年讲学的洙水、泗水一带神圣的地方也被女真人牛羊的膻气所污染。隔着淮水的对面,金人用毛毡搭起帐篷,成了他们的居住之地,日落时成群的牛羊放牧归来,到处纵横排列着军事哨所。夜里金兵将领(名王)出来打猎(也是练兵和示威),骑兵举着火把照得满野通明,胡笳和鼓声汇成一片,使人听了心惊肉跳。上阕写景,下阕转入抒情。作者想到腰中佩带的雕翎箭和匣中宝剑本是杀敌用的,然而由于投降派的不抵抗,使它们落满尘埃和被蛀虫蛀坏,到头来竟一事无成。时光白白流失,报国之志徒然壮烈,一年又到尽头,故都神京依然不能收复。投降派们仍在玩弄所谓怀柔政策,实际是自欺欺人。“干羽方怀远”用的是《尚书·大禹谟》里的典故:大禹曾对不臣服的苗族采取攻心策略,让人拿着干(盾牌)和羽(羽毛)跳舞,就使苗民族俯首称臣了。这是个很难考信的传说,用这个典故是对投降派的辛辣讽刺。这样,边界上的烽火已经熄灭,休兵不战了。同时南宋派出的戴着礼帽(冠)、坐着带有华盖(盖)车子的和谈使臣纷纷在两国间跑来跑去,难道不感到耻辱吗?听说中原地区的遗民引领南望,盼着宋朝皇帝的华盖(翠葆,羽毛装饰的华盖)和仪仗(霓旌,像彩虹般的仪仗旌旗)归来,然而年年落空。有正义感的使臣(行人)看到这种情形,忠愤之气填满胸膛,泪水也倾泻下来。这首词感情充溢,奔流直泻,气势豪壮,慷慨悲凉,读后令人心潮激荡,堪称是南宋词中的一篇杰作。

在豪放派词人中,取得最高成就的是辛弃疾。在词人中他与北宋苏轼齐名,并称为“苏辛”。

辛弃疾(公元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他出生在沦陷区的济南,自幼接受其祖父的文化教育和爱国教育,立下为光复故国建功立业的宏伟志愿。22岁时,他召集2000人马,起义抗金,加入耿京领导的起义军,任掌书记。他手刃叛徒义端和尚,曾带50名骑兵,闯入杀死耿京、投降金人的张安国的五万人的军营中,生擒张安国,押到南京斩首。以后在南宋做官,曾长期被免官闲居,恢复中原的志愿终于未能实现,67岁时赍〔ji基〕志以殁。他本来可以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然而却以词人留名后世。他的词流传下来的有600多首,名作甚多。最能代表他词作风格的要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是辛弃疾晚年任镇江知府时作的。他登上北固亭(在镇江市东北),四望大好河山,缅怀古代英雄人物,思绪滔滔而来,写下这首词:江山千古依然,但再也看不到曾在这里打败曹操、建立吴国的英雄孙权了。他当年歌舞娱乐的风流余韵,也在历史风雨的剥蚀中消逝得无影无踪。人们说,这夕阳映照的草树和普通街道中,居住过南朝时代勇武有为的宋武帝刘裕(寄奴是刘裕小名)。想当年他曾金戈铁马,率师北伐胡人,收复中原万里国土,何等威武雄壮!可是他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却是个草包,在元嘉年间轻率出师北进,想要建立武功(“封狼居胥”,汉代霍去病曾北伐匈奴,追到狼居胥山,刻石纪功。此代指武功),被北魏拓跋焘打得大败,狼狈逃归(刘义隆诗有“北顾涕交流”句)。辛弃疾回想起43年前自己带兵南来,路过扬州一带时烽火连天的情景,不禁感慨万分。往事已不堪回首,遥看北边瓜步山上的“佛狸祠”里,乌鸦的聒噪和祭祀的钟鼓声响成一片,北方仍在金人统治之下。自己已像廉颇一样老了,报国大志仍在,可是有谁来看视一下我,看我还是否食量如故,能否上马杀敌呢?这里用的典故是:战国时的赵国名将廉颇老年时依然壮心不已。赵王想起用他抗秦,派使者去观察他。廉颇很高兴,一顿饭吃了一斗米10斤肉,披甲上马,表示仍可打仗。可是使者被廉颇的政敌收买,回去向赵王作了假汇报:“廉颇老了,还挺能吃,不过坐了一会儿就解三次大便。”赵王以为廉颇不中用了,就没再用他。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慨叹自己比廉颇还不如。这首词,上阕借赞颂孙权、刘裕来表达自己对英雄事业的向往;下阕借刘义隆来讽刺南宋当权者的无能;最后借廉颇慨叹自己没有报国的机会了,愤懑之情溢于言表。辛弃疾除这类大气磅礴的词之外,还有些写景抒情的小词,也广泛被人喜爱。

南宋时代仍有部分词人沿婉约派的路子走下来,雕章琢句,追求典雅,写了许多哀婉缠绵、情感低回的词。如史达祖、吴文英、王沂孙、张炎等都是这类词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姜夔。他的词如《暗香》、《疏影》等虽然有名,但内容空洞,语意模糊,晦涩难懂,除少数专家外,并不为更多读者喜爱。他的《扬州慢》一词影响很大,但稍难懂些。我们先来读一下它前面的一段小序: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这段话译成现代汉语是:“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冬至这天,我路过扬州。下了一夜的雪刚停,望去到处是荠菜和麦苗。进了城,所到之处是一片萧条荒凉景象,凄清的水边寂无行人,暮色渐浓,城头吹起悲凉的画角。一股悲怆的情绪向我袭来,感慨扬州昔日的繁荣和今日的衰败,因而谱写了这首歌曲,千岩老人萧德藻读过后,认为和《诗经》里《黍离》篇悲悼故国的感情一致。”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率60万大军分四路攻打南宋,江北许多地方遭到惨重的破坏。姜夔在15年后看到的残破的扬州,就是这场战事造成的。下面是这首词的本文: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宋代词人中有人喜欢把前人诗文的好句拿来化用到自己词中用以抒情,苏东坡、辛弃疾都有这类作品。姜夔这首《扬州慢》就化用了唐代杜牧歌咏扬州的四首诗的句子。杜牧原诗的句子是:“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扬州禅智寺》);“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等。杜牧曾长期生活在扬州,终日与青楼妓女厮混,上面的诗句都与他的浪荡生活有关。

《扬州慢》这首词说:我来到这号称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扬州,卸下马鞍短住一段时间。从当年“春风十里”的扬州路上走过,荠菜和麦苗一片青青。自从金人骑兵打到长江退去之后,荒废的池塘和树木,都害怕说起战争。黄昏降临,寒风中吹起凄凉的画角,回荡在空城。杜牧曾热情赞美扬州,如果他今天再到此地会大吃一惊。纵然他“豆蔻梢头”的诗笔再巧妙,对“青楼”好梦再留恋,对此残破的扬州也难以抒发深情了。“二十四桥”完好无恙,但已荒凉无人,夜里只有月影在水波中无声地荡漾。可怜桥旁无知的芍药花年年仍在默默开放,可是有谁来欣赏它呢?全词以有景有情的画面,展示了扬州残破凄凉的景象,沉痛地控诉了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对南方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的破坏,很有感人的力量。

宋代的词,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它在唐诗之后开辟了抒情诗歌的新领域,留下了丰富的优秀作品,直到今天仍为广大读者喜爱。宋词和唐诗一样,其精华应为今天的诗歌创作借鉴。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