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衣冠服饰·满汉并存的清代服饰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传统文化·衣冠服饰·满汉并存的清代服饰

清代是满族贵族建立的统治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初,满族统治者强令在全国范围内改冠易服,薙发垂辫,故汉族传统服饰受到相当冲击,并终被满族服饰所取代。但延续数千年的汉民族服饰不可能在强压下一朝顿改,完全被泯灭,因汉人的衣冠传统是根深蒂固的。为缓解矛盾,统治者实行了民族同化政策,宽允汉族妇女沿袭明代服饰。汉民族某些服饰礼俗、程式及标识纹样等也渐被清代服制所采纳。故此,清代形成了以满族服饰为主体,满汉并存,彼此影响,互有异同的服饰风貌。

清代,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各民族文化及中西文化的交流,纺织业欣欣向荣,技术上精巧纯熟,花色品种繁多。艺术上早期继承明代风格,中期吸收欧美艺术的精华并有所创新,晚期追求细巧繁缛的装饰手法,并形成风尚。清末,中国开始引进纺织机械,使机械化生产逐渐取代手工生产。这一时期,中国传统的纺织品批量出口,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清代的服装制度,在满族入关前的初制的基础上,参酌辽、金、元遗制,经多次更修而定。其服制对冠戴衣履的式样、颜色、纹饰及质料等都有详具的厘定。清代服饰的定制、规约、禁例之繁为历代所不及。由于满族统治者把坚持本民族特色的服饰制度视为固国之本,所以清代数百年始终以满族传统服饰为基本模式,从未更改,直至清亡。

清代的服制定有衮服、朝服、龙袍、补服、公服、蟒袍、常服袍、行袍行裳、端罩、行褂、马褂、常服褂、雨衣雨裳等。

衮服为皇帝在祭圜丘、祈谷、祈雨等隆重场合穿着的大礼服。服长及地,服色为石青色,绣五爪正面金团龙四团,左肩绣日,右肩绣月,前后篆文寿字并相间五色云纹。

龙袍为皇帝在一般庆典活动中穿着的礼服,其特征为袍身绣有九条金龙,是皇权的象征。据《清史稿·舆服志》载:“龙袍,色明黄,领袖俱石青,片金缘。绣文金龙九,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清代统治者认为辽、金、元灭国的原因之一是仿效汉制衣冠,故儆鉴之。清皇帝的龙袍就与前代迥然不同,独树一帜。然而龙袍也沿用了汉古制的十二章纹样,以取其威仪之势。

龙袍是皇帝的至尊之服,唯皇帝享用。群臣百官则以蟒袍为贵,上自皇子,下至九品官吏皆可服用,但服色、蟒纹、蟒爪数目等按等级各有定制。

清代服制中的衣式以袍服为主,应用广泛,除在各种礼仪场合穿着礼服袍外,还有平常便居的常服袍以及出行骑乘的行袍等。清代袍服的特点为:袖形窄瘦,袖口装有箭袖,紧裹手臂,以便骑射。袖端为弧形,上部覆手,平时挽卷,行礼时复位放下,因形似马蹄,亦俗称马蹄袖。袍为圆形领式,右衽大襟,以钮扣束结。依服制皇族宗室袍下前后左右开四衩,职官则只在两侧开衩。

清代穿于袍外的服装称为褂,其服式比袍服略短,圆领,对襟,两侧开衩。除后妃的朝褂无袖外,其余各式褂服均有平齐适中的衣袖。褂服是清代服制中重要的衣式(图403),皇帝、后妃、群臣百官皆作外服穿用。清代的补服也是褂式外服,故又称补褂。补褂的前胸后背织绣补子,文官绣禽,武官绣兽(基本参照明代服制),定制为: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犀、八品犀、九品海马等(图404)。

清代服制中,对领围及领肩部位甚为重视,定有披肩和领衣两种肩饰。披肩似菱角形,两隅略尖,上绣彩纹,并缘边装饰,为帝、后及文武职官在重大的典仪场合配礼服穿用。清代礼服通常无领,所以穿时常外加领衣。领衣有肩,开襟,有钮饰扣系,从颈部垂至胸下,似牛舌头状,穿时束于带内。领衣夏季用纱、春秋用缎、冬季用皮毛或绒制作,穿时有夸张肩部,增加礼服庄重感的效果。

清代皇帝、皇族及近臣显官的冬衣以裘毛制作的端罩为贵。端罩圆领、对襟、平袖、裘毛翻露于外,常套在袍外穿着,既轻暖,又显贵。皇帝的端罩以黑狐皮、紫貂皮等高级裘皮制作,臣官则用黄狐、豹等普通裘皮缝制。

清代服制中的冠饰有朝冠、吉服冠、行冠、常服冠等。按季节又分为冬夏两式,冬春所戴的称为暖帽,夏秋所戴的称为凉帽。暖帽的形式为:帽体圆形,设一圈朝上卷翻的檐边,多用黑色毛皮为料制作,帽顶装有顶珠,顶珠系各式珍贵宝石,珠子四周衬有穗饰,珠下装有翎管,内插翎羽。凉帽无檐,形如圆锥,胎用玉草、藤竹编制,外裹白色、湖色或黄色绫罗,帽内有箍围,也装饰顶珠及翎羽。顶珠和翎枝是清代礼冠上独特的装饰物,它是区别尊卑等级的标志,故有以顶戴别贵贱之说,如文武一品官顶珠用红宝石,其 下顺序为:珊瑚、蓝宝石、青金石、水晶、砗磲、素金等。翎枝分为花翎和蓝翎,花翎是孔雀翎,蓝翎是鹖羽所制。以三眼孔雀翎最尊贵,唯皇族宗室贝子可戴。

朝珠作为佩饰是清代服制的又一特色。朝珠源于佛教的数珠,由108颗圆珠串成,里面有4颗大珠,将108颗珠四分,据传象征四季。珠串上另缀三小串珠子,佩挂时男子为左垂二串,右垂一串,女子则相反。朝珠上还有一后引饰垂于背后。按服制规定,皇帝至文官五品以上,武官四品以上,妇女为皇后及五品以上受封号者方可佩戴朝珠。

清代一般男子的服饰有袍衫、马褂、马甲、裤装及各类便帽、鞋靴等。袍衫为长筒式、右衽大襟,下开衩,冬季夹袍内纳以棉絮御寒。在袍衫外,一般多加罩马褂或马甲。马褂为短褂式上衣,长仅至脐部,依袖形分为长、短、宽、窄等式。襟有大襟、对襟、缺襟、琵琶襟之别,装扣袢系,多为圆领或立领,质料因不同季节有绸缎、呢、皮毛等,一般多用天青、深红、酱紫、深蓝、深灰等色。黄马褂为特赐之服,庶民禁用。马甲也称背心、坎肩,为清代的 一种无袖短衣,长至腰际,多为立领,缘边装饰,其质料、服色、襟式等与马褂大体无异。但其中一式于领下正胸横 一排纽扣,俗称一字襟,为马甲所独具。清代男子裤装普及,成为与袍衫、褂配套的主要服饰。裤为合裆,高腰式,裤腿肥阔,裤口有缘边。北方男子及老年人常用带子系缚裤口,以求保暖和灵便。另外,前代传承下来的套裤也较流行,不分贵庶,皆喜穿着。套裤是一种无裤裆、只有两只裤管的裤装,穿时以带系在腰间,臀部和腿上部露在裤外。裤下足装,以靴为尚,但 一般士庶多穿黑色布制的鞋履。清代盛行瓜皮帽,另外毡帽、风帽、皮帽、笠帽等依用途也在不同情况下普遍戴用。

清初,因满族统治者强令推行剃发改服,故在全中国范围内男子的发式被统一为满族的薙发垂辫式。该发式是将额角前的头发剃去,其余头发蓄留起来编结成辫,垂于脑后,或盘于头顶。这一发式一直到清王朝灭亡才被废止。

清代妇女服饰在“男从女不从”的思想指导下,保留了满汉两套服饰体系,并互相影响,各有借鉴。

满族妇女的典型服装为衣裳连属的旗人长袍,即旗袍(图405)。旗袍后来演化成中国最具特色的传统女装,有“国服”的美誉。清代旗袍呈筒形轮廓,清初较为宽博,以后趋于合体,袖长至腕,袍长至足,袍身两侧常开衩,合领右衽,领高时有变化,无领时戴一条长领巾做装饰。

满族妇女在旗袍外习惯加罩坎肩。坎肩形式有对襟、大襟、一字襟、琵琶襟及斜而直下襟等,坎肩的交襟处及边缘多镶绣宽阔繁褥的边饰。

满族妇女的头饰很具特色,旗女以叉子头为尚,梳时将头发平分为两把,盘结在铁丝做成的架子上,故又称架子头。后来这种发式发展成了“高如牌楼”的大拉翅,风行一时。大拉翅实际上为假髻,是用4×20厘米的扁方横插头顶,使其与事先梳制成的柱形发根结合,形成T字形。大拉翅前插缀绢花,后垂流苏,别有风韵(图406)。

旗女天足,喜穿花盆底鞋。这种鞋底为木质,源于满族人“削木为履”的旧俗,鞋跟镶在脚心部位,低者一、二寸,高者三、四寸,外形似花盆,人立于上显得颀长优美,走起路来婀娜多姿。

清代汉族妇女装束沿袭明代,一般为上着袄、衫,下着长裙。袄、衫外面常套一件圆领无袖的长背心,长度可及膝,以镶滚装饰。清初,女服镶滚装饰较素较窄,以后趋于宽阔华丽,到了清末,从三镶三滚、五镶五滚竟发展到了“十八镶滚”,让人眼花缭乱。清代裙子的式样极多,清初崇尚“百褶裙”、“月华裙”、“弹墨裙”等,康乾年间流行宛如凤尾的“凤尾裙”,同治年间时尚能张能缩,如鱼鳞般闪烁的“鱼鳞百褶裙”,以后,富家女子还喜穿裙上饰飘带,并缀响铃的“叮��裙”等。下裳除裙外,未成年女子和婢仆多穿裤,裤式为高腰合裆,裤长至足,腰间系带,余幅垂下为饰。

清代霞帔比明代为宽,亦如背心,上绣禽纹,下垂流苏,除命妇享用外,民间婚嫁有假借礼服的习俗,即以凤冠霞帔做婚礼服饰,以示隆重和风光。

清代汉族妇女的发式受满族影响,一度以高髻为尚,如牡丹头、荷花头、元宝头、钵盂头等,发型高硕光润,富有装饰性。以后高髻逐渐过时,妇女多梳平髻、圆髻、如意缕等。清末年轻女子喜好梳俊俏的“蚌珠头”、“”双丫髻”、长辫等,额前还用留海装饰,留海分“一字型”、“垂丝式”、“燕尾式”等。老年妇女多在脑后发髻上罩用硬纸或绸缎做的冠子,冠上有吉祥纹样,戴时插冠簪。

作为军戎装备的甲胄,由于铁质铠甲的应用,坚固程度日益提高,但其重量也不断增加。为减轻重量,明代出现了棉制战甲,清代以后则广泛使用。清末,随着西方军队的某些服装被引入新式陆军,以及火器时代的来临,传统的甲胄逐渐走向终结。

清未,中西文化的交流日盛,西式服装开始进入中国,一些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联名上书,建议变法维新,同时提出断发易服等主张。辛亥革命的成功,不仅推翻了清王朝,埋葬了等级森严的封建服饰制度,铲除了垂发、缠足等陋习,也使中国服饰进入了转折期。在新旧交替之际,中山装、学生装、西装革履、长袍马褂、改良旗袍、军警服等被不同阶层的人广泛穿着。从整体上讲,自这一时期起,中国服饰在继承传统,并吸收西方服饰长处的基础上开始表现出新的征貌。

中国古代服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基于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发展,并同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密切相关。可以说,中国服饰文化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统的综合反映。服饰除具有御寒、护体、遮羞等实用功能外,还有明显的装饰作用和鲜明的等级标识作用。同时,服饰也具有强烈的时代和地域色彩。因而,服饰文化的研究是传统文化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国服饰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在式样、结构、外型、色彩、图案、质料及审美观方面均别具一格,有其鲜明的民族性。

从式样上看,中国传统服装的主体形式是前开型的大襟或对襟式样。前开衣最早起源于中国,形成于黄帝时代。中国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两种形制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交互使用,相容并蓄,女子穿着上衣下裳式样的较多,男子隋唐以后多穿着上下连属的袍衫。

从结构特点看,中式服装采用中国传统的平面直线裁剪方法,无论袍、衫、褂等,通常只有袖底缝和下摆相连的一条结构缝,无起肩和袖窿部位,整件衣服可平铺于地,结构简单舒展。也正是由于这种结构特征,使中式服装具有自上而下流畅的线条特征。

从外型特点看,中式服装最古老的是斜交领,即两襟交掩于前胸,后来出现了直领、圆领、直立领等。中式服装自衣领开始自然下垂,不强调肩部,不刻意突出胸、腰臀部,不具备感官刺激要素。宽衣博带,遮掩人体(唐代女装中出现的袒露式样属例外),表现出一种庄重、含蓄之美。

中式服装的美学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态和文化征貌。中国人审美标准受儒道互补的美学思想影响,重视情理结合,以理节情,追求闲适、平淡、中和,更追求超出形体的精神意蕴。中式女装躯体避免外露,使人难窥其详,增加了神秘感,再加上衣裙柔和下垂的线条、覆手的长袖以及精美的表面装饰(运用镶、嵌、滚、盘、绣等传统技法),把女性窈窕优美之态恰如其分地衬托了出来。中式男装严整修长,蕴含着威仪、伟丽之概,洋溢着中和之美。皇帝的礼服,宽博繁复,辉煌壮观,《资治通鉴》有“不壮不丽无以重威”之说。皇帝的礼服不仅是权力的象征,也是中国人审美观的表现。

从色彩特点看,中式服装在色彩上受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在上古时代,黑色被认为是支配万物的天帝色彩,随着封建集权专制的出现和发展,人们把对黑色(天神)的崇拜转向对黄色(大地)的崇拜,所以形成了黄为贵的传统观念。黄色成为帝王的专用色,隐喻着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古代视青、红、黑、白、黄五色为正色,其余颜色为间色,以别贵贱。从服装配色方法看,中国传统服装喜爱高艳度、强对比的色彩搭配,为求和谐,常用金、银、黑等缓冲色巧妙穿插过渡,使服装整体给人以一种富丽堂皇、光彩照人的色彩印象。

从图案特点看,中式服装的图案纹样喜用飞禽走兽、四季花卉、山峦云气、溪水亭阁以及几何纹样等,图案不仅精彩,而且具有丰富的内涵。特别是吉祥纹样的运用极为广泛,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九龙戏珠、蜥龙闹灵芝等纹图,不仅隐寓着图腾崇拜,而且抒发着“龙的传人”的情感。像鹤鹿同春、喜鹊登梅、凤穿牡丹、团鹤仙寿、必定如意、福禄寿喜、连年有余、吉祥八宝等图案反映了人民对生活美满的希冀。官服的图案重视标识作用,如明清文官补服补子为飞禽纹样,武官为走兽纹样。从图案的表达方法看,商周前基于人们审美意识的朦胧和表达手法的简单,所以早期图案描画变形写意较多,具有飞腾迷离的神话色彩和原始的抽象韵味。随着人类文化的不断进步,人们表达情感和事物的能力空前提高,反映在图案设计上,纹样开始由粗犷变得精细,从抽象变为具体。隋唐时,丰满肥硕的缠枝、团花、朵花、簇花流行;宋元时纹样趋于清秀素雅、规整严谨;明清以花卉图案为主,构图精巧细腻,栩栩如生。清末,繁缛的图案纹样成为时尚,盛行南北,以至影响到现代,使人们产生逆反心态,对面面俱到、繁琐复杂的写实纹样熟视无睹,又重新追求起具有返朴归真意味的抽象手法了。然而,现代的抽象表达并不是重复历史,而是建立在具有深刻内涵基础上的更高层次上的抽象。

从服装质料看,中国人最早使用的纺织品是苎麻布和大麻布,苎麻欧美人称之为“中国草”,大麻称之为“汉麻”。《礼记·内则》中有“执麻枲”的说法,是制麻布的意思。中国享誉世界的服装质料是丝绸,古希腊、古罗马人称中国为“东方丝国”。丝绸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走向了世界,也使东方文明世人皆知。丝绸色光柔美,雍华瑰丽,具有独特的“丝鸣”感,或薄如纱,或华如锦,高雅飘逸,最适合表达中国服装庄凝、流畅的线条和迷人的神韵。丝绸服装悬垂性好,随着人体的活动,下垂部分产生不断变幻的流动的线条和优美的形态,款款动人,最适合表现东方女性的柔美。中国毛纺织品起源于西北地区,周代时品种已比较丰富。《诗经·王风》中有:“毳衣如菼,毳衣如璊”的记载,是说用染过颜色的兽毛织物做成衣服,就像碧绿的荻草和鲜红的美玉一样漂亮。中国棉纺织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元明之时,棉布成为人们广泛穿着的衣料。尤其是明清盛行的蓝印花布,质朴粗犷,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一直流传至今。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服饰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晶,从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到清代以后盛行满族旗袍,各少数民族的服饰不仅深刻影响着汉族服饰的演化,而且使中国传统服饰更具博大的容量和多彩的风貌。

中国服饰文化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它以精深的文化内涵和独具的东方魅力享誉世界。中国不愧是衣冠王国,中国服饰为浩瀚的世界服饰文化增添了绚丽的光彩,并将在与外界的交流之中进一步发展,为世界服饰作出更巨大的贡献。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