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小说研究文献·旧题汉人小说的文献问题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文献·魏晋南北朝小说研究文献·旧题汉人小说的文献问题

所谓“旧题汉人小说”,主要包括《神异经》《汉武洞冥记》《十洲记》《汉武内传》《汉武故事》《赵飞燕外传》《杂事秘辛》《西京杂记》等作品。兹就其文献问题分别加以考察。

1.《神异经》

《神异经》1卷,旧题东方朔撰,今存。郦道元《水经注》引《神异传》,《三国志·三少帝纪·齐王芳纪》裴松之注引《神异经》,《隋书·经籍志》地理类,均题东方朔撰。唐以降大率沿用旧说,《中兴馆阁书目》并说“朔周游天下,所见神异,《山海经》所不载者,列之”。高似孙《纬略》卷六亦持同样见解。然题东方朔撰,显系假托。因为《汉书·东方朔传》所罗列的东方朔的十余种著述中,并无《神异经》,并特别强调:“朔之文辞……凡(刘)向所录朔书具是矣(师古注:刘向《别录》所载)。世所传他事皆非也。”赞又云:“后世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语附著之朔,故详录焉。”师古注:“言此传所以详录朔之辞语者,为俗人多以奇异妄附于朔故耳。欲明传所不记,皆非其实也。”东方朔因其“诙谐”和“逢占射覆”之类的“浮浅”事情“行于众庶”,成为街谈巷议中托名编造奇言怪事的人物,班固有鉴于此,故在《汉书》中特意加以说明。所以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一引《汉书》,说“史家欲祛妄惑,可为明矣”。

另一种盛行的说法,断言《神异经》为六朝人所作。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一》说:“《神异经》《十洲记》之属,大抵六朝赝作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小说家类:“观其词华缛丽,格近齐、梁,当由六朝文士影撰而成,与《洞冥》《拾遗》诸记先后并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四篇说:“称东方朔撰者有《神异经》一卷,仿《山海经》,然略于山川道里而详于异物,间有嘲讽之辞。《山海经》稍显于汉而盛行于晋,则此书当为晋以后人作。”这样的推论也不准确。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卷一、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卷四二、陶宪曾《灵华馆丛稿·神异经辑校序》、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一八均注意到一条材料:《左传》文公十八年孔颖达疏曰:“服虔按:《神异经》云:梼杌状似虎,毫长二尺,人面虎足猪牙,尾长七八尺,能斗不退。”服虔是东汉末年人,已引《神异经》注释《左传》,可见《神异经》至迟当产生于东汉灵帝之前。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第三章又补充了若干考证材料,推测《神异经》“出于西汉成、哀前后”。他所举出的证据有:东汉初郭宪《洞冥记》卷二有云:“昔西王母乘灵光辇,以适东王公之舍。”此正本于《神异经》。又《汉书·东方朔传》谓“后世好事者取奇言怪语附著之朔”,刘歆《上山海经表》云宣帝后文学大儒皆读学《山海经》,《神异经》刻意模仿《山海经》,且托名东方朔,“看来出于成、哀前后”。李剑国的结论可备一说。

《神异经》有注,《水经注》卷一《河水注》称“张华叙东方朔《神异经》”,《齐民要术》卷一引《神异经》并张茂先注,《隋书·经籍志》称张华注。昔人多疑张华注亦系伪托,如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均存此议。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则以为:“《西荒经》‘西方山中有蛇名率然’条,张华注云:会稽常山最多此蛇。《孙子兵法》‘三军势如率然’者也。与《博物志》卷三‘常山之蛇名率然’云云全合。又‘鹄国’条注云:‘陈章与齐桓公论小儿。’《御览》卷三七八引《博物志》逸文详记此事,与注文正相吻合,皆可证注出张华之手。”

《神异经》今本1卷,与《隋志》地理类、《日本国见在书目》土地家、《文献通考》小说家、《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著录相同。《旧唐志》地理类、《新唐志》道家类、《崇文总目》地理类、《中兴书目》小说家、《宋史·艺文志》小说家、《通志》传记冥异类及地理方物类均析为2卷。通行本据其条数多寡可分为两类,一为58则本,如何允中《广汉魏丛书》本、陶宗仪《说郛》本、王谟《增订汉魏丛书》本、马俊良《龙威秘书》本、王文濡《说库》本、扫叶山房《百子全书》本;一为47则本,如胡文焕《格致丛书》本,四库所采即为此本。又张宗祥校明本《说郛》卷六五、民国吴曾祺《旧小说》甲集节选15则。陶宪曾《神异经辑校》辑佚文9条,清王仁俊辑有佚文1卷,载于《经籍佚文》。

2.《十洲记》

《十洲记》,旧题东方朔撰。《隋书·经籍志》史部地理类著录1卷,题东方朔撰。其后史志书有异。《旧唐书·经籍志》史部地理类、《新唐书·艺文志》子部道家类作《海内十洲记》,《宋史·艺文志》子部道家类作《十洲三岛记》,其他如《云笈七签》作《十洲三岛》,《道藏精华录》作《海内十洲三岛记》等。此书刘向别录不载,《汉书·东方朔传》所列朔书中未见此作,题东方朔撰,不可信。《直斋书录解题》云:“亦称东方朔撰。二书(按:指《神异经》《十洲记》)诡诞不经,皆假托也。《汉书》本传叙朔之辞,末言刘向所录朔书具是矣,世所传他事皆非也。赞又言朔之诙谐,其事浮浅,行于众庶。而后世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语,附著之朔,故详录焉。史家欲祛妄惑,可谓明矣。”《直斋书录解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于小说家类。

关于《十洲记》的产生年代,有两种主要的说法。一、以为系六朝人伪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书中载武帝幸华林园射虎事。按《文选》应贞《晋武帝华林园集诗》李善注引《洛阳图经》曰:‘华林园在城内东北隅,魏明帝起,名芳林园,齐王芳改为华林。’武帝时安有是号?盖六朝词人所依托。观其引卫叔卿事,知出《神仙传》后;引《五岳真形图》事,知出《汉武内传》后也。”共列举了三条证据:魏齐王芳始改芳林园为华林园,汉武帝时怎么会有华林园之称呢?卫叔卿是《神仙传》中的仙人之一,《十洲记》既然引有卫叔卿事,当产生于《神仙传》之后。《汉武内传》中有《五岳真形图》,《十洲记》提及此书,当产生于《汉武内传》之后。但这三条证据都并非确凿无疑。《十洲记》记天汉三年“武帝幸华林园射虎”,《太平御览》卷七六六引作“帝幸上林苑射虎”,《续谈助》本亦作上林苑,可证今本华林园乃上林苑之讹。上林苑本秦宫苑,武帝建元三年重修,在长安以西,不在洛阳。又卫叔卿为汉武帝时人,《十洲记》采其传闻,不一定从《神仙传》取材;《五岳真形图》本神仙家编造的神仙图经,流行很早,并不始于《汉武内传》,不能因《汉武内传》中有《五岳真形图》,遂以为《十洲记》出于其后。(参见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第三章有关考证。)二、或疑《十洲记》出于魏晋之前。宋晁载之《十洲记·跋》云:“朔虽多怪诞诋欺,然不至于著书妄言若此之甚,疑后人借朔以求信耳。然李善注《文选》郭景纯《游仙诗》,已云东方朔《十洲记》曰:‘臣故韬隐逸而赴王庭,藏养生而侍朱门矣。’则此书亦近古所传也。”《十洲记》或为东汉人所作,亦未可知。《十洲记》,今本一卷,与前人著录相同,主要传本有宋张君房《云笈七签》本及《道藏》《顾氏文房小说》《广汉魏丛书》《龙威秘书》诸本。

《十洲记》的体例仿《山海经》,记汉武帝既闻西王母言八方巨海之中有十洲后,又向东方朔问十洲所在及所有之物名。这十洲是: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东方朔详道十洲及沧海岛、方丈洲、扶桑、蓬丘、昆仑的奇珍异宝,诸如火浣布、续弦胶、反生香、火光兽、切玉刀、夜光杯等,辞藻丰蔚,别具情致。

3.《汉武故事》

《汉武故事》,《隋书·经籍志》史部旧事类著录,作《汉武帝故事》,2卷,不题撰人。《旧唐书·经籍志》作《汉武故事》,列入故事类。《崇文总目》杂史类著录五卷,题班固撰。晁载之《续谈助》卷一《洞冥记·跋》引初唐张柬之语曰:“王俭造《汉武故事》。”同书卷三《汉武故事·跋》又云:“世所传班固所撰《汉武故事》,其事与《汉书》时相出入而文不逮,疑非固所撰也。”其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九传记类亦云:“世言班固撰。唐张柬之《书洞冥记后》云:《汉武故事》,王俭造。”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下》用晁氏说:“《汉武故事》,称班固撰,诸家咸以王俭造。考其文颇衰苶,不类孟坚,是六朝人作也。”《四库全书》列入小说家类异闻之属,1卷,提要并列班固、王俭二说:“《汉武故事》一卷,旧本题汉班固撰。然史不云固有此书,《隋志》著录传记类中,亦不云固作。晁公武《读书志》引张柬之《洞冥记跋》,谓出于王俭。唐初去齐、梁未远,当有所考也。”《汉武故事》为班固所撰的说法缺少依据。《汉武故事》中有云:“女子长陵徐氏,号仪君,善传朔术,至今上元延中,已百三十七岁矣,视之如童女……京中好淫乱者争就之。翟丞相奏坏风俗,请戮尤乱甚者。今上弗听,乃徙女子于敦煌,后遂入胡,不知所终。”元延是汉成帝年号,班固是东汉人,故司马光《通鉴考异》卷一曰:“《汉武故事》,语多诞妄,非班固书,盖后人为之,托固名耳。”时代远不相及,怎么可能称“成帝”为“今上”呢?黄廷鉴《第六弦溪文钞》卷三《重辑汉武故事又跋》以为:“疑此书本成、哀间人所记,而孟坚修 《汉书》 时所尝采录者……而后人复有附益耳。”

王俭的著作权也一再受到质疑。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云:“按此书为葛稚川家所传,而诸家著录皆不考其所始。六朝人每喜抄合古书,而王俭有《古今集记》。疑俭抄入《集记》中,故张柬之以为王俭造,殆亦不探其本意为之说欤? ”游国恩《居学偶记》云潘岳《西征赋》已用汉武帝微行析谷事,远在王俭之前,“则《汉武故事》即不出于班氏,至晚当亦建安、正始间人所作无疑也”(《文史》第五辑)。游氏将《汉武故事》定为东汉作品,这是较为稳妥的。

《汉武故事》撰人还有葛洪一说。孙诒让《札迻》卷一一据《西京杂记》序,考为葛洪依托。其说云:“《西京杂记》葛洪序:‘洪家复有《汉武帝禁中起居注》一卷,《汉武故事》一卷,世人希有之者。今并五卷为一秩,庶免沦没焉。’按此书(指《西京杂记》)确为稚川所假托。《汉武帝禁中起居注》《汉武故事》盖亦同,故序并及之。《抱朴子·论仙》篇引《汉禁中起居注》说李少君事,与今本《汉武帝内传》末附《李少君传》略同(自注云:《道藏》本作外传,此从晁载之《续谈助》校)。张柬之《洞冥记·跋》云:‘昔葛洪造《汉武内传》、《西京杂记》。’(自注云:今本《洞冥记》无,此跋亦见《续谈助》)疑《内传》即《起居注》,后改题今名。《汉武故事》似亦即今所传本。盖诸书皆出稚川手,故文亦互相出入也。”此说无坚实的证据,存疑待考。《汉武故事》本2卷,后散佚甚多。今存《古今说海》本、《历代小史》本、《古今逸史》本、《说库》本均为1卷;《粤雅堂丛书》本、《十万卷楼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无卷数。《问经堂丛书》作2卷。另有鲁迅《古小说钩沉》辑本等。

《汉武故事》杂记汉武帝一生的遗闻轶事,尤以求仙事迹为多。在求仙过程中,他与西王母、东方朔之间的纠葛最富情趣。另穿插有若干琐闻轶事。

4.《汉武内传》

《汉武内传》,《隋书·经籍志》杂传类著录,3卷,不著撰人。《旧唐书·经籍志》作《汉武帝传》2卷。《新唐书·艺文志》同,列入道家类神仙之属。皆不署撰人。《郡斋读书志》卷九云“不题撰人”,《宋志》云“不知作者”,《续谈助》《类说》亦不著名氏。然明清诸本大都题班固撰,也许是因误传班固作《汉武故事》,连类而及《内传》。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旧本题汉班固撰……不知何据。”明道士白云霁《道藏目录详注》卷一作“东方朔述”,亦不知何据。另外还有葛洪撰一说。《续谈助》本晁载之跋引张柬之《洞冥记跋》,谓晋葛洪撰。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云:“案唐张柬之跋《洞冥记》云:‘昔葛洪造《汉武内传》《西京杂记》。’案葛稚川《西京杂记序》末云:‘洪家复有《汉武帝禁中起居注》一卷,《汉武故事》二卷,世人希有之者。’柬之云云,殆因是而误记欤?”孙诒让《札迻》卷一一则谓《汉武内传》即《汉武帝禁中起居注》,出葛洪依托。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亦从其说,并提供了另一例证:“愚谓张柬之语必非无据,证以《抱朴子》所言,与此书相出入,尤觉信而有征,当从柬之定为葛洪所依托。”“日本人藤原佐世《见在书目》杂传内,有《汉武内传》二卷,注云‘葛洪撰’。佐世书著于中唐昭宗时,是必唐以前目录书有题葛洪撰者,乃得据以著录。是则张柬之之言,不为单文孤证矣(佐氏于《洞冥记》仍题郭子横撰,不用柬之之说,故知其于此书题葛洪,必别有所据也)。”

关于《汉武内传》的产生时代,有四种推测:一、齐梁年间。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下》:“《汉武内传》,不著名氏,详其文体,是六朝人作,盖齐、梁间好事者为之也。”据文字风格立论,与从事考据的人思路不同。二、魏晋年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文排偶华丽,与王嘉《拾遗记》、陶弘景《真诰》,体各相同。考徐陵《玉台新咏序》,有‘灵飞六甲,高擅玉函’之句,实用此传‘六甲灵飞十二事,封以白玉函’语,则其伪在齐、梁以前。又考郭璞《游仙诗》,有‘汉武非仙才’句,与传中王母所云‘殆恐非仙才’语相合。葛洪《神仙传》所载孔元方告冯遇语,与传中称‘受之者四十年传一人,无其人,八十年可顿受二人;非其人谓之泄天道,得其人不传是谓蔽天宝’云云相合。张华《博物志》载‘汉武帝好道,西王母七月七日漏七刻,乘紫云车来’云云,与此传亦合。今本《博物志》虽真伪相参,不足为证,而李善注《文选·洛神赋》已引《博物志》此语,足信为张华之旧文。其殆魏、晋间文士所为乎?”三、东晋以后。钱熙祚《〈汉武帝内传〉校勘记》:“书中年月日名,依附本纪,其论神仙服食及《五岳真形图》,四十年一传,与《抱朴子》《仙药》《遐览》诸篇相涉,首记景帝梦赤彘事,即《洞冥记》之文,若欲与《汉武故事》‘景帝梦高祖曰:王美人得子当名为彘’互证者。又《御览》引渐台、神屋等五条,亦绝似《洞冥记》。大约东晋以后,浮华之士,造作诞妄,转相祖述,其谁氏所作,不足深究也。”四、东汉末年。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第三章:“汉时,武帝、西王母传说十分盛行,《汉武故事》《洞冥记》《十洲记》都以此为主要内容。《内传》全书系敷衍、增饰《汉武故事》中武帝会王母诸事,其景帝梦赤彘事,又抄《洞冥》文而稍作改易,文中又用《十洲记》上元夫人及十洲之说,是则在《故事》《洞冥》《十洲》后。《博物志》卷八记武帝会王母事,兼采《故事》和《内传》,中若‘武帝好仙道,祭祀名山大泽以求神仙之道’,‘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东方朔从殿南厢朱鸟牖中窥母’,‘尝三来盗吾此桃’诸语,皆出《汉武内传》,惟文字小异。《博物志》皆取古书旧说,是则《内传》极可能出于东汉末。”

《汉武内传》,或称《武帝内传》《汉武帝传》《汉武帝内传》《汉孝武内传》。其版本凡二种:一为《道藏》本,一为《广汉魏丛书》本。《道藏》本题作《汉武帝内传》,较为完备,《道藏举要》载此本,钱熙祚《守山阁丛书》,亦出此本,并附校勘记及佚文8则。《广汉魏丛书》本系从《太平广记》卷三录出,《五朝小说》《说郛》《增订汉魏丛书》《龙威秘书》《墨海金壶》等皆收此本。又《续谈助》卷四抄《汉孝武内传》6则,情事多为今本所不载,可补阙佚。

《汉武内传》的材料多出自《洞冥记》《十洲记》《汉武故事》,但运之以绚烂夺目的辞藻,错彩镂金,典型地体现了融杂传、“博物”、藻饰等因素为一体的风格,别有一种吸引读者的魅力。

5.《汉武洞冥记》

《汉武洞冥记》,《隋书·经籍志》杂传类著录,1卷,题郭氏撰。《旧唐书·经籍志》传记类作郭宪《洞冥记》4卷。《新唐书·艺文志》道家类作郭宪《汉武帝别国洞冥记》4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洞冥记》4卷,拾遗1卷,云:“东汉光禄大夫郭宪子横撰。题《汉武别国洞冥记》,其别录又于《御览》中抄出。然则四卷亦非全书也。凡若是者,藏书之家,备名数而已,无之不足为损,有之不足为益,况于详略,尤非所计也。《唐志》入神仙家。”《崇文总目》《通志》作1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作5卷。《四库全书》列入小说家类异闻之属,云:“《汉武洞冥记》四卷,旧本题后汉郭宪撰。”前人多疑《汉武洞冥记》非郭宪作。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下》:“《洞冥记》四卷,题郭宪子横,亦恐赝也。宪事世祖,以直谏闻。忍描饰汉武、东方事,以导后世人君之欲?且子横生西京末,其文字未应遽尔,盖六朝假托,若《汉武故事》之类耳(《后汉书》宪列方技类,后人盖缘是托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考范史载,宪初以不臣王莽,至焚其所赐之衣,逃匿海滨。后以直谏忤光武帝,时有‘关东觥觥郭子横’之语,盖亦刚正忠直之士,徒以潠酒救火一事,遂抑之方术之中。其事之有无,已不可定;至于此书所载,皆怪诞不根之谈,未必真出宪手。又词句缛艳,亦迥异东京,或六朝人依托为之。”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亦曰:“《洞冥记》称宪作,实始于刘昫,《唐书》,《隋志》但云郭氏,无名。六朝人虚造神仙家言,每好称郭氏,殆以影射郭璞,故有《郭氏玄中记》,有《郭氏洞冥记》。”唯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以为郭宪作《洞冥记》不应有疑。其言曰:“《隋志》虽仅题郭氏,未言名号,但唐时普遍以为《洞冥记》撰人系郭宪,刘知几《史通·杂述篇》、徐坚《初学记》《日本国见在书目》、顾况《戴氏广异记序》皆云郭子横撰《洞冥记》,段公路《北户录》引郭子横语三则,均出《洞冥记》。看他的自序,言之凿凿,并无纰漏,不似伪作。郭氏好方术,与《洞冥》主旨正合。”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考《洞冥记》实为梁元帝所作。其言曰:“宋晁载之《续谈助》卷一,录《洞冥记》廿余条,载之跋云:张柬之言随其父在江南拜父友孙义强、李知续,二公言似非子横所录。其父乃言后梁尚书蔡天宝《与岳阳王启》,称湘东昔造《洞冥记》一卷,则《洞冥记》梁元帝所作。其后上官仪《应诏诗》中用影娥池,学士时无知者。祭酒彭阳公令狐德棻召柬之等十余人,问此出何书。柬之对在江南见《洞冥记》云:汉武穿影娥池于望鹤台西。于是天下学徒无不缮写。而寻刘歆(案郭宪后汉人,即令此书真出于宪,安得著录于刘歆《七略》,此语殊误)、阮籍(案‘籍’字误,当做‘阮孝绪’)《七录》,了无题目。贞观中,撰《文思博要》《艺文类聚》,紫台丹笥之秘,罔不咸集,亦无采掇。则此书伪起江左,行于永祯,明矣。昔葛洪造《汉武内传》《西京杂记》,虞义造《王子年拾遗录》(王嘉著《拾遗录》,见于《晋书·艺术传》及《隋书·经籍志》。此云虞义造,未知何据),王俭造《汉武故事》,并操觚凿空,恣情迂诞。而学者耽阅,以广闻见,亦各有志,庸何伤乎? 案柬之所称湘东所造《洞冥记》一卷,而此分为四。然则此书亦未知定何人所撰也,据其所考,则此书出于六朝人依托,非郭宪所撰,唐人已言之矣。其所引蔡天宝《与岳阳王启》,唐去六朝不远,必无舛误。唯蔡天宝应作蔡大宝,《周书》《北史》均附见《萧詧传》,尝为詧使江陵见元帝,令注所制《玄览赋》。岳阳王即詧也。大宝叙其耳目所闻见,其言最可征信,然则此书实梁元帝作也(顷见苏时学《爻山笔话》卷七云:后梁尚书蔡天宝《上岳阳王启》言湘东昔造《洞冥》一卷。按天宝与湘东同时,而所言若此,必非妄谈。然则今之《洞冥记》实出梁元帝手,而藉名郭宪云)。载之乃以卷数不合为疑。不知《隋志》著录原止一卷,今分为四者,后人所析耳。元帝《金楼子·著书篇》,备载平生著作,无此书之名,则以既托名郭宪,不可复自名以实其伪也。”所考较为可信。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则以为:“梁陈间人顾野王曾作《续洞冥记》一卷,我怀疑蔡大宝所云湘东王造《洞冥记》一卷,盖野王之续作,野王曾仕梁,与湘东王同时,时人或误传为湘东王作耳。”《洞冥记》,又称《汉武洞冥记》《汉武帝别国洞冥记》《别国洞冥记》《汉武帝列国洞冥记》等。通行的版本有《顾氏文房小说》《古今逸史》《汉魏丛书》《龙威秘书》《道藏精华录》《说库》等本。凡60条,分4卷。明陈继儒《宝颜堂秘籍》本,条目与上述诸本相同,但合为一卷。《续谈助》本亦为一卷,条目分合及文句多异于通行本。《类说》《五朝小说》《旧小说》等节抄此书而条目多寡不等。

从体例看,《洞冥记》显示出“博物”与杂传融合的迹象。旧题郭宪《洞冥记·序》云:“汉武帝明俊特异之主,东方朔因滑稽浮诞以匡谏,洞心于道教,使冥迹之奥,昭然显著。今籍旧史之所不载者,聊以闻见,撰《洞冥记》四卷,成一家之书,庶明博君子,该而异焉。武帝以欲穷神仙之事。故绝域遐方,贡其珍异奇物及道术之人,故于汉世盛于群主也。故编次之云尔。”该书以汉武为中心人物,将种种“异物”加以集中排比,故《中兴书目》概述此书为“载武帝神怪事”(《玉海》卷五八引)。以武帝为中心,这是杂传体的特征;而排比“异物”,则是“博物”体的标志;二者融合,《洞冥记》的写法与《拾遗记》相近。《洞冥记》的主体内容是“绝域遐方”的“珍奇异物及道术之人”。其描写辞藻丰缛,迥异于《山海经》《神异经》的简古朴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所言影娥池事,唐上官以入诗,时称博洽。后代文人词赋,引用尤多,盖以字句妍华,足供采摭,至今不废,良以是耳。”衣被词人,这是一个志怪作家引为自豪的事。

6.《西京杂记》

《西京杂记》,《隋书·经籍志》史部旧事类著录,2卷,不题撰人。《旧唐书·经籍志》作1卷,《新唐书·艺文志》作2卷,均列入故事类,《新唐书》又互见地理类,题葛洪撰。《郡斋读书志》杂史类著录,云:“江左人或以为吴均依托为之。”《直斋书录解题》传记类著录作6卷。《宋史·艺文志》入故事类,6卷。《四库全书》始列入小说家类杂事之属,因六卷本葛洪跋称此书系抄辑刘歆《汉书》而成,故总目提要兼题刘歆、葛洪姓名,“以存其旧”。

关于此书作者,主要有三说,即刘歆说、葛洪说、吴均说。刘歆说的依据是葛洪《西京杂记·跋》:“洪家世有刘子骏《汉书》一百卷,无首尾题目,但以甲乙丙丁纪其卷数。先公传之。歆欲撰《汉书》,编录汉事,未得缔构而亡,故书无宗本,止杂记而已,失前后之次,无事类之辨。后好事者以意次第之,始甲终癸为十帙,帙十卷,合为百卷。洪家具有其书,试以此记考校班固所作,殆是全取刘氏,有小异同耳。并固所不取,不过二万许言,今抄出为二卷,名曰《西京杂记》。”但刘歆的著作权自宋以来受到了强有力的质疑。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说:“向、歆父子亦不闻其尝作史传于世。使班固有所因述,亦不应全没不著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歆始终臣莽,而此书载吴章被诛事,乃云章后为王莽所杀,尤不类歆语。又《汉书·匡衡传》‘匡鼎来’句,服虔训鼎为当,应劭训鼎为方。此书亦载是语,而以鼎为匡衡小名。使歆先有此说,服虔、应劭皆后汉人,不容不见,至葛洪乃传。是以陈振孙等皆深以为疑。”清人孙志祖《读书脞录》卷四说:“《西京杂记》,旧题晋葛洪撰。卢抱经学士校刊,改为汉刘歆。志祖按:此书固本子骏,然出自稚川甄录,间亦参附己说。杨子云好事常怀铅提椠一条末云‘亦洪意也’,直著其名,似当仍旧标题之为安。”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说:“《汉书》者,固所自名。断代为书,亦固所自创。今洪序乃谓刘歆所作,已名《汉书》,是并《叙传》所言,亦出于刘歆之意,而固窃取之矣。此必无之事也。况文帝以代王即位,明见《史记》,此何等大事,岂有传讹之理?刘歆博极群书,以汉人叙汉事,何至误以文帝为太子(见卷三)?故葛洪序中所言,刘歆《汉书》之事,必不可信,盖依托古人以自取重耳。至其中间所叙之事,与《汉书》错互不合,有不仅如《提要》所云者。明焦竑《笔乘》续集卷三云:‘《西京杂记》,是后人假托为之。其言高帝为太上皇,思乐故丰,放写丰之街巷屋舍,作之栎阳,冀太上皇见之如丰然,故曰新丰。然《史记》汉十年,太上皇崩,诸侯来送葬,命郦邑曰新丰。是改郦邑为新丰,在太上皇既葬之后,与《杂记》所言不同。’此事与《史》《汉》显相刺谬,不仅小有异同矣。”考证详密,结论是可信的。

葛洪说在三种说法中占主导地位。此说始于唐代。宋晁载之《续谈助》卷一《洞冥记跋》引张柬之言云:“昔葛洪造《汉武内传》《西京杂记》。”刘知几《史通·杂述篇》云:“国史之任,记事记言,视听不该,必有遗逸。于是好奇之士,补其所亡,若和峤《汲冢纪年》、葛洪《西京杂记》、顾协《琐语》、谢绰《拾遗》,此之谓逸事者也。”段成式《酉阳杂俎·动植篇》载葛洪(稚川)就上林令鱼泉问草木名,今在此书第一卷中。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毛延寿画王昭君事,亦引为葛洪《西京杂记》。但葛洪的著作权也一再受到质疑。理由有三:一、宋黄伯思《跋西京杂记后》说:“按《晋史》,葛未尝至长安,而晋官但有华林令,而无上林令,其非稚川决也。”二、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说:“按洪博闻深学,江左绝伦,所著书几五百卷,本传具载其目,不闻有此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说:“今考《晋书·葛洪传》,载洪所著有《抱朴子》《神仙》《良吏》《集异》等传,《金匮要方》《肘后备急方》并诸杂文,共五百余卷,并无《西京杂记》之名,则作洪撰者自属舛误。”对这两点质疑,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曾予以反驳:“此书盖即抄自百家短书,洪又以己意附会增益之,托言家藏刘歆汉史,聊作狡狯,以矜奇炫博耳。”故葛洪虽未尝至长安,却并不妨碍他从“东晋以前古书”中抄入种种与长安有关的掌故。且葛洪著书,“多至三百余卷,其书当有数十种,既非切要,而必胪列不遗,史家亦无此体。未可遽执本传所无,遂谓非洪所作也”。三、清卢文弨《新雕西京杂记缘起》提出:“书中称‘成帝好蹴鞠,群臣以为非至尊所宜,家君作弹棋以献。’此歆谓向家君也。洪奈何以一小书之故,至不惮父人之父,求以取信于世也邪?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认为卢文弨所说不能构成否定葛洪著作权的理由,因为“既托名于歆,则摹拟歆语,固亦理势所必至矣”。余嘉锡和鲁迅的意见可以作为定论。

吴均说的依据是段成式 《酉阳杂俎·语资篇》:“庾信作诗用《西京杂记》事,旋自追改曰:‘此吴均语,恐不足用也。’”吴均的著作权已为多数学者否认。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谓吴均语者,恐指文句而言,非谓《西京杂记》也,梁武帝敕殷芸撰《小说》,皆抄撮故书,已引《西京杂记》甚多,则梁初已流行世间,固以葛洪所造为近是。”李慈铭《孟学斋日记》乙集,考明吴均精通史学,而《西京杂记》中却多有与《史记》《汉书》记载不合的情形,足见此书非吴均作,得到余嘉锡等学者的赞同。另外,《南史·竟陵文宣王子良传》载:“(萧)贲,字文奂,子良子,好著述,尝著《西京杂记》六十卷。”或以为即今本《西京杂记》六卷之讹,或以为萧贲所著系另一本同名书。美国学者倪豪士认为《西京杂记》为萧贲所作。其论文摘要见《文学遗产》1994年第5期。

《西京杂记》的通行本为6卷。现存明刻本以嘉靖壬午野竹斋刊本为最早,嘉靖壬子孔天胤刊本次之,明清诸丛书中,以清乾隆间抱经堂本最精审。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程毅中点校本,附录《版本序跋》《书目著录》,颇便阅读。

《西京杂记》断代取材(以西汉为限),开了后世专题性轶事小说的先河。怀古是人类根深蒂固的感情之一,《西京杂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种感情需要。明孔天胤《西京杂记序》说:“今关中固汉西京也,鸿人达士,慕汉之盛,吊古登高,往往叹陵谷之变迁,伤文献之阙绝。或得断碑残础,片简只字,云是汉者,即欣睹健羡,如获珙璧,方且亟为表识,恐复湮灭,好古之信也。乃若此书所存,言宫室苑囿、舆服典章、高文奇技、瑰行伟才以及幽鄙,而不涉淫怪,烂然如汉之所极观,实盛称长安之旧制矣。故未央、昆明、上林之记,详于郡史;卿云辞赋之心,闳于本传;《文木》等八赋,雅丽独陈;《雨雹对》一篇,天人茂著。余如此类,遍难悉数,然以之考古,岂不炯览巨丽哉? ”孔序最后还设问道:“不知好古者视之果如何也? ”确实,对于仰慕西京之盛的读者来说,《西京杂记》不失为出色的导游。

《西京杂记》多记琐事,意绪秀异,与正史的区别较为明显。明黄省曾《西京杂记序》曾指出其题材选择的四个特点:“猥琐可略、闲漫无归,与天杳昧而难凭、触忌而须讳。”“其猥琐者,则霍妻遗衍之类是也。其闲漫者,则上林异植之类是也。其杳昧者,则宣狱佩镜、秦库玉灯之类是也。而其触忌者,则庆郎、赵后之类是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之评价颇高:“其中所述,虽多为小说家言,而摭采繁富,取材不竭。李善注《文选》,徐坚作《初学记》,已引其文,杜甫诗用事谨严,亦多采其语,词人沿用数百年,久成故实,固有不可遽废者焉。”《西京杂记》被后世引为典实的传说确乎不少,如匡衡好学、秋胡戏妻、五侯鲭,等等。

7.《赵飞燕外传》

《赵飞燕外传》,《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不著录。《郡斋读书志》传记类著录,1卷:“汉伶玄子于撰。茂陵卞理藏之于金縢漆柜。王莽之乱,刘恭得之,传于世。晋荀勖校上。”《直斋书录解题》传记类著录,作《飞燕外传》,称“汉河东都尉伶玄子于撰。自言与扬雄同时,而史无所见,或云伪书也。然通德拥髻等事,文士多用之,而‘祸水灭火’一语,司马公载之《通鉴》矣。”《宋史·艺文志》史部传记类著录一卷,题伶玄撰。《四库全书》列入子部小说家类存目一,作《飞燕外传》,1卷:“旧本题汉伶玄撰。”一般认为,此书及伶玄自叙并桓谭、荀勖题语,大抵皆出于假托。洪迈《容斋五笔》卷七《盛衰不可常》云:“《飞燕别传》以为伶玄所作,又有玄自叙及桓谭跋语,予窃有疑焉。不惟其书媟,至云扬雄独知之,雄贪名矫激,谢不与交;为河东都尉,捽辱决曹班躅,躅从兄子彪续司马《史记》,绌子于无所叙录。皆恐不然。而自云:‘成哀之世,为淮南相。’案是时淮南国绝久矣,可昭其妄也。”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下》:“《赵飞燕外传》,称河东都尉伶玄撰。宋人或谓为伪书,以史无所见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考辨甚详,足以成为定论:“其文纤靡,不类西汉人语。序末又称‘玄为河东都尉时,辱班彪之从父躅,故彪《续史记》不见收录’。其文不相属,亦不类玄所自言。后又载桓谭语一则,言更始二年刘恭得其书于茂陵卞理,建武二年贾子诩以示谭。所称埋藏之金縢漆柜者,似不应如此之珍贵。又载荀勖《校书奏》1篇,《中经簿》所录,今不可考,然所校他书,无载勖奏者,何独此书有之?又首尾仅六十字,亦无此体。大抵皆出于依托。且闺帏媟亵之状,嫕虽亲狎,无目击理。即万一窃得之,亦无娓娓为通德缕陈理。其伪妄殆不疑也。晁公武颇信之。陈振孙虽有‘或云伪书’之说,而又云‘通德拥髻等事,文士多用;而“祸水灭火”之语,司马公载之《通鉴》’。夫文士引用,不为典据;采淖方成语以入史,自是《通鉴》之失。乃援以证实是书,纰缪殊甚。且祸水灭火,其语亦有可疑。”下引王懋竑《白田杂著·汉火德考》中“前汉自王莽、刘歆以前,未有以汉为火德者”等语,推论道:“淖方成在莽、歆之前,安得预有灭火之说,其为后人依托,即此二语,亦可以见。安得以《通鉴》误引,遂指为真古书哉!”关于《赵飞燕外传》的产生时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下》说:“文体颇浑朴,不类六朝。”似乎承认这是汉代作品。但仅从风格着眼,不一定能说服他人,程毅中 《古小说简目》就说:“本篇不似汉人文笔。”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推测“是唐宋人所为”。而周中孚《郑堂读书记》以为“当出于北宋之世”,这可能是错误的。因为,如果是宋人所为,司马光不会信而不疑;且唐人李商隐《可叹》诗有云:“梁家宅里秦宫入,赵后楼中赤凤来。”“赤凤”指赵飞燕私通的宫奴燕赤凤,足见唐人已熟知这个故事,《赵飞燕外传》的撰写最晚也在唐代。估计是六朝至唐初的作品。

《赵飞燕外传》的明清传本颇多。《顾氏文房小说》《汉魏丛书》作《赵飞燕外传》,《古今逸史》作《赵后外传》。《广汉魏丛书》《龙威秘书》作《飞燕外传》。小说描叙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昭仪赵合德的荒淫故事,旨在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外传》所附伶玄自叙,就赵飞燕姊妹百计争宠而终归黄土垄中的事实发表感慨说:“斯人俱灰灭矣,当时疲精力驰骛嗜欲蛊惑之事,宁知终归荒田野草乎?”又转述其妾通德的话说:“夫淫于色,非慧男女不至也。慧则通,通则流,流而不得其防,则百物变态,为沟为壑,无所不往焉。礼义成败之说,不能止其流,惟感之以盛衰奄忽之变,可以防其坏。今婢子所道赵后姊弟事,盛之至也;主君怅然有荒田野草之悲,衰之至也。婢子附形属影,识夫盛之不可留,衰之不可推,俄然相缘奄忽,虽婕妤闻此,不少遣乎?幸主君著其传,使婢子执研,削道所记。”《伶玄自叙》所包含的见解相当复杂:一、作者对于“驰骛嗜欲蛊惑之事”持欣赏态度,以为“非慧男子不至也”。所以,他在《赵飞燕外传》中叙及飞燕与射鸟者私通,宫奴燕赤凤通飞燕、兼通昭仪等事,无不兴高采烈。二、作者亦明白“驰骛嗜欲蛊惑之事”的流弊,故提倡“感之以盛衰奄忽之变”,流而后返,以“防其坏”。南宋洪迈《容斋五笔》卷七《盛衰不可常》曾发挥这一命题:“东坡谓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予每读书史,追悼古昔,未尝不掩卷而叹。伶子于叙《赵飞燕传》,极道其姊弟一时之盛,而终之以荒田野草之悲,言盛之不可留,衰之不可推,正此意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就《赵飞燕外传》的文体归属发表意见说:“此书记飞燕姊妹始末,实传记之类,然纯为小说家言,不可入之于史部,与《汉武内传》诸书,同一例也。”明代的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下》中更明确地说:“《飞燕》,传奇之首也。”《赵飞燕外传》是否算得最早的传奇小说,因年代无法确定,还难于下结论;但这篇小说故事完整、情节跌宕、描写细腻,无疑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8.《杂事秘辛》

《杂事秘辛》1卷,不著撰人姓氏。末有杨慎跋,称“得于安宁州土知州董氏,前有义乌王子充印,盖子充使云南时箧中书也”。明沈德符《野获编》卷二三云:“此书本杨用修伪撰,托名王忠文得之土酋家者,杨不过一时游戏,后人信书太过,遂为所惑耳。”胡震亨、姚士粦二跋,辨其与史实舛谬之处甚详,然未断为赝作。《四库全书》著录1卷,不著撰人姓氏,称“其文淫艳,亦类传奇,汉人无是体裁也”。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谓描写吴姁审视一段,自是六朝佳致,唐人小说,高者间有及之。升庵深于六朝,故能最其隽永,不足致疑”。周中孚《郑堂读书记》“谓此书即升庵谪居云南时所伪作”。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人。正德进士,授翰林修撰。嘉靖甲申,因议大礼谪戍云南永昌,投荒三十余年。愤激自放,曾醉后胡粉傅面,绾髻插花扮丫环,游行城市。其诗少见知于李东阳,得其指授颇多。与何景明等友善。所作以六朝、晚唐为宗,渊博靡丽,不满于前七子专主盛唐的主张。又能文、词及散曲。其论古考证之作,范围极广,舛错亦多。著作多达一百余种,当推明代之首。后人辑有《升庵集》。散曲集有《陶情乐府》。《杂事秘辛》亦出其手,有《广汉魏丛书》《增订汉魏丛书》《龙威秘书》《绿窗女史》《说郛》《五朝小说》诸本,“秘辛”二字不可解,当是卷帙甲乙名目。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