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魏晋南北朝散文·魏晋散文
自汉末大乱至隋代统一,共历400余年,史称这个历史阶段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除西晋取得暂短统一之外,这时的中国社会一直处于长期分裂和动荡之中,历史状况异常复杂,思想与文学也经历了许多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可用四个词加以概括,即:儒衰、玄兴、佛盛、道传。①儒衰——儒学衰微。在这里,西汉经学不传了,人们挣脱了长期的儒学束缚,思想得到了极大解放。晋人傅玄说当时状况是:“近者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魏文慕通达,而是天下贱守节。其后,纲维不摄,而虚无放诞之论,盈于朝野”(《举清远疏》)。②玄兴——玄学兴起。这是一种“三玄”(即老子、庄子和周易)哲学思想的糅合,注重在“无为”、“无名”、“逍遥”和“齐物”等几种名理上下功夫。当时“名士”,无不以谈玄而成名;称扬学问,常以“通老”、“通易”为其标准;甚至父兄劝戒、师友讲求,也无不推重“老庄”,可知玄风之炽盛。③佛盛——佛教大盛。汉末以后,佛经翻译,大畅其行,僧徒日众,佛学且同玄学相辅而行,士子研究佛理,僧人加入清谈。于是,佛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④道传——道教传播日广。道教始创于东汉顺帝,大盛于汉末,到魏晋继续发展。晋代一些上层人物和社会名士,如葛洪、嵇康和王羲之等人,也明显感染了道教思想。
社会思想的多元化,特别是崇尚清谈之风,从曹魏后期开始,一直延至东晋之末,对于文学的影响至大至深。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两股文学思潮:一是,继承与发展汉乐府优良传统的现实主义思潮。在它的影响下,出现了三个文学高峰,即:汉末“建安文学”、魏末“正始文学”和西晋的“太康文学”。其中“建安文学”开创了一代风气,形成了一种后世称为“建安风骨”的优良文学传统。另一股思潮是,苛求形式和神秘虚玄的倾向。在魏末至两晋时代,它背离了“建安精神”,出现了大谈玄理的诗文,且逐步占据了当时文坛的主导地位。这股思潮一直延伸至南北朝,并登上高峰。
魏晋时代,是我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它摆脱了儒学的禁锢,开始探索文学本体论问题,研讨文学观念、特点和规律,确认与提高文学的价值和社会地位。它不仅表现为诗歌的中兴,也在散文中呈现了出来。这个时期的散文,在文学上骈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在内容上,抒情性日益浓烈。它的具体发展过程有如下几个阶段——
一、建安黄初散文
这正是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其散文成就,论地位,曹魏为主,蜀、吴辅之;论文体,大量是应用文,其次是论辩文。另外,还有笔札之类作品,是有别于前代的一种新体裁。
这个时期的散文名家,当属曹氏父子。曹操文章,同其诗一样,富有创造性,文风简朴,文思通脱,具有鲜明的个性。鲁迅曾誉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其著名作品有:《求贤令》、《整齐风俗令》和《祀故太尉桥玄文》等。曹丕以书札见长,如《与吴质书》、《与繁钦书》等,均为名篇。而他的《典论·论文》,又是一篇开我国文学批评风气的重要理论文献。曹植善诗擅赋。刘勰认为他的表章“独冠群才”。重要作品有:《求自试表》、《陈审举表》和《与杨德祖书》等。曹植文思富丽,思若有神,发为诗文,情采并茂。“七子”中,孔融散文,也有相当成就;陈琳、阮瑀,则以书檄擅名当世,其文略具纵横家余风;徐干,以学者名世,代表作是抨击儒家之弊的《中论》,学术价值颇高。此外,还有吴质、繁钦等人的书札作品等等。
蜀、吴二国也有若干名世的散文家。比如蜀之诸葛亮和谯周、秦宓等,均高孚文名;吴国作家有些声名的有:薛综、诸葛恪的移文和书札等作品。三国诸家中,文名最盛者,当推诸葛亮,其代表作《出师表》,言辞剀切,志笃文实,叮嘱周详,感人至深,故为后世称颂为“表章之英”。其它如《诫子书》、《与群下教》等篇,言辞精粹,说理透辟,也很感人。
二、魏晋之际散文
这个时期的散文,占主要地位的是论辩文,也有一些书序文章。其时的散文家,大致分为两派:一是长于辩难散文的阮籍与嵇康;一是持儒道调和论的王弼与何宴。阮籍作品有《通易论》、《通老论》、《达庄论》和《乐论》,而最著名的却是《大人先生传》。它语壮意深,惊风骇俗,发人之所未发。前者几论,主要是阐发道家思想,托体高行,奇偶相成,散中有韵。嵇康之文,立论新异,使气用事,文笔犀利明快。其作品,较为有名的是:《声无哀乐论》、《养生论》和《管蔡论》等;他的以书信形式,发表对统治者抗争言论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特别受到后人青睐。至于王弼和何宴,其作品多为“经书玄学化”而写,如《道德论》、《无为论》、《无名论》等,其他论文并不多。但他们的文章,深辩玄理,言简意赅,甚求精微,但感人力量不足。此外,李康的《运命论》,反复论述人生命运,不无启迪,也颇有名。
在这个时期,还有史传散文,也颇有成就。其中影响最大者,是陈寿的《三国志》。此书将三国并列修志,亦属创例。它虽为历史著作,但其中若干人物论传,如《诸葛亮传》、《华陀传》和《周瑜传》等,都写得很成功。此时,还有夏侯玄的《乐毅论》,堪称当时传赞历史人物中的代表作。
至于书序类散文,首推李密的《陈情表》。它剖陈衷肠,字字哀婉,词词恳切,用情至深,晋武帝也不能不为之动容。
三、两晋散文
我国散文发展到两晋时代,骈偶化不断深入,至西晋时,作为一种文体的“骈文”,已经完全成熟,及至东晋,它就成为当时文坛上最盛行的文体了。虽然如此,还是有不少作家,仍在沿用散文写作,或采取半散半骈方式,进行叙事与说理。
在西晋名家中,潘岳与陆机占居首位。陆机与陆云两兄弟,在太康文坛上均享有盛誉。陆机是骈文的奠基者,而散体文学作品有盛名者不多。而其弟陆云的《与兄平原书》三十余篇,多讨论文章写作之事,用纯散文体娓娓道来,倒有若干可取之处。潘岳善撰哀诔之文,如《夏侯常侍诔》、《哀永逝文》等,都很动人心弦。而陆机的论说文《辩亡论》,仿贾谊的《过秦论》,也还可读。
在两晋文坛上,还出现了一批笔札短文和俳谐文字,值得注目。前者首推张华与刘琨。刘之《答卢湛书》,慷慨悲凉,充满不平之气,禾黍之悲,末路之感,甚为感人。张华论说散文见之不多,但他的《博物志》,却是一部闻见广博,取材闳富的好书,为后世保留了许多有用的资料。石崇的《奴卷》、鲁褒的《钱神论》等一些寓刺于谐作品,一经问世,仿作群起,竟形成散文中的一个新类别。另外,还有哲理散文家裴頠的《崇有论》,却成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
东晋文坛上,骈文盛行,用散体作文,虽然不乏其人,但真正取得优秀成就者,屈指可数。在前期,可举王羲之为代表,后期只有陶潜一人了。
王羲之是东晋成帝、穆帝间的著名书法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他的书法,不仅名于当世,而且一直为后代学者所崇尚,影响至大。他的散文,也是这个时期文坛上难觅的佼佼者。其代表作《兰亭集序》,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集会的乐趣,并感物而抒怀,饶有情韵。其文笔势飘逸,清风朗月,轻淡自然,颇有他的妍美流便的书风韵致,实在令人喜爱。他的其他作品如《报殷浩书》和《遗谢安书》等等,也有类似风格,气清辞婉,耐人寻味。
东晋后期的陶潜,既是东晋诗坛最高成就的代表,又是这时文坛上最优秀的辞赋、散文家。他的散文,也同他的诗歌一样,以质朴语言,平和心态,自然得体地抒发自己的深刻思想与真挚感情。比如,用白描手法摹绘乌托邦思想的《桃花源诗并记》;又如以简约文字,自我写照地撰就《五柳先生传》,宣扬了一位受人钦慕的人物,让后人去追仰;更有意思的是,他还用豁达、乐观心态,以破格形式,写成了《自祭文》,来传达自己对自然规律的体悟,如此等等。历史给后人留传下的陶文,虽然不多,但是篇篇均为上乘精品,令人读了甚觉可钦,但不易学。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