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相成《以丽语发丑事》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此等诗极有关系,子美曰:“自比稷与契”,此诗当不愧也。以丽语发丑事,愈见其惨。范德机曰:“此何如时也,……读此者可以鉴《春秋》会戎、盟戎之义矣。”(吴昌祺《删订唐诗解》卷三)
【诗例】
留花门
杜甫
花门天骄子,饱肉气勇决。
高秋马肥健,挟矢射汉月。
自古以为患,诗人厌薄伐。
修德使其来,羁縻固不绝。
胡为倾国至?出入暗金阙。
中原有驱除,隐忍用此物。
公主歌黄鹄,君王指白日。
连云屯左辅,百里见积雪。
长戟鸟休飞,哀笳曙幽咽。
田家最恐惧,麦倒桑枝折。
沙苑临清渭,泉香草丰洁。
渡河不用船,千骑常撇烈。
胡尘逾太行,杂种抵京室。
花门既须留,原野转萧瑟。
【解析】
唐代中国的回纥族,原在西域西北边远的地方。据《唐书·地理志》中说,由今甘肃删丹县北行,渡张掖河后西北行出合黎山口,再沿河东北行约千里驻有宁寇军;又东北行有居延海。居延海北三百里有花门堡,这都属于内地。由花门堡再行千里,才是回纥族聚住的毡帐。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回纥王遣太子叶护率兵帮助唐王朝讨安禄山、史思明,杜甫《北征》诗中已经有了一段叙述说:“阴风西北来,惨淡随回纥。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送兵五千人,驱马一万匹。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描写了回纥兵的勇敢,也写出对唐王朝不得不依靠他们的担心。肃宗还京后,叶护辞归,唐王朝却留回纥兵驻扎在花门堡。乾元元年(758年)还把宁国公主嫁给回纥可汗。这就是杜甫写《留花门》的史实根据。这首诗进一步描写了回纥兵的勇决,从而也表示了对唐王朝的柔懦无力依靠回纥士兵,反被回纥士兵骚扰的不满,暗讽让回纥士兵驻扎在花门堡的失策。
那么《留花门》就是写唐王朝依靠回纥的一件丑事,但杜甫在描写回纥士兵的勇决特征时,用词措语也是十分壮丽的,在讲到唐王朝的种种失策情况时也讲求分寸,措辞委婉得体。所以吴昌祺说这首诗是“以丽语发丑事”,指出了杜甫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十分恰当的。
诗的第一段写回纥兵的勇敢时说:“高秋马肥健,挟矢射汉月。”这两句诗的用辞描写是壮丽的。但我们注意到他写的是“射汉月”,就反映了回纥有轻唐王朝之心,必然会胡作非为,诗的第四段“连云屯左辅,百里见积雪。”写回纥入屯沙苑,士兵着白练衣帽,一望百里只见一片积雪,反映了回纥军容的壮美和可畏。诗的第五段:“长戟鸟休飞,哀笳曙幽咽。”是写回纥军长戟如林,飞鸟难越;哀笳晨吹,幽咽惊心,这也暗含可畏的意思在的。诗的第六段写:“沙苑临清渭,泉香草丰洁,渡河不用船,千骑长撇烈。”词句先写清渭之美,后写回纥千骑渡水,实际上是含蓄地说回纥千骑是对清清渭水的破坏。特别是诗的第三段写回纥入京师时“出入暗金阙”,暗示了回纥兵目无朝廷,纵马扬尘,宫阙为之暗,是对京师的威胁。这些描写回纥军容军力的诗句虽如绘图一样,但也充分表现了杜甫为国忧虑和对回纥骄纵不满的想法,并不单纯是客观描写。而第四段写:“公主歌黄鹄,君王指白日。”措辞也有委婉之美,但上句是文饰宁国公主不得已嫁回纥可汗之后思归之情; 下句是文饰肃宗卑躬屈节与回纥定盟约的事。第五段:“田家最恐惧,麦倒桑枝折。”则是以简洁含蓄的话语,就较小的破坏情况,写出回纥骚扰民间事实。诗最后写:“胡尘逾太行,杂种抵京室。花门既须留,原野转萧瑟。”是说自安禄山、史思明兵越太行,进入京洛之后,才借回纥兵来救援。但是现在叛乱未平,朝廷还打算把回纥兵留在花门堡。“花门既须留,原野转萧瑟。”是承“麦倒桑枝折”讲的,即如果回纥必须留在花门,那么将有甚于“麦倒桑枝折”的被破坏的惨状,广大原野将会是人民逃散、田地荒芜一片萧条。就上面所列举的词语,确实都是经过郑重选择而使用的丽词,但处处也见出是文饰丑事,所以真是愈见其惨了!亚里士多德说:“凡属于模仿性艺术之列的东西,如绘画、雕塑和诗歌以及一切模仿得惟妙惟肖的东西,都能给人以快感。就是在对象本身不能给人以快感的时候,也是如此。因为给人以快感的并不是那个对象,而是进行了推断 ‘这个就是那个’,……”近代德国美学家罗森克勒兹也说:“当丑在艺术中出现的时候,的确决不可以加以美化,……然而又必须使之服从于美的一般法则,以便使之 ‘理想化’,这样理想化的结果,并不是缓和盖住它的丑,恰恰相反,而是突出了它的特征和本质的轮廓。”以上这两段话也足以帮助我们阐明以丽词发丑事这一艺术技巧的特征。杜甫这类诗写得也是较多的,如《丽人行》《哀江头》等描写得都很美,很有夸张之笔,但更给人以悲惨的感觉,因为它写出了唐王朝衰亡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