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天春色图》原图影印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湖天春色图

清·吴历作

纸本浅设色

纵一二三.五厘米

横六二.五厘米

藏上海博物馆

一生布衣的吴历秉性梗直,青年时期值明王朝覆灭,曾作《无端次韵》七律:“十年萍迹总无端,恸哭西台泪未干。到处荒凉新第宅,几人惆怅旧衣冠。江边春去诗情在,塞处鸿飞雪意寒。今日战尘犹未息,共谁沉醉老渔竿?”到了中年,清王朝统治巩固了,吴历的激昂情绪渐渐平静,但又逢母死妻亡,感到世情茫茫,不愿走向宫阙,便遁入空门,初信佛教,后入天主教。渔山参加天主教的年月无确切资料,大约在康熙十四年(1675)后,从他那幅著名的《湖天春色图》中可以找到一点线索。

此画上有长题:“忆初萍迹滞娄东,倾盖相看北海同。正是蚕眠花未老,醉听莺燕语春风。归来三径独高眠,病渴新泉手自煎。丛菊未开露未傲,多君先寄卖壶钱。帱函有道先生侨居隐于娄水,予久怀相访而未遂,丙辰春从游远西鲁先生,得登君子之堂,诗酒累日,盖北海风致不甚过矣,旦起冒雨而归,今不觉中元之后三日也,而先生殷勤念我,惠寄香茗酒钱于山中,予漫赋七言二绝,并图赵大年湖天春色以志谢。墨井道人吴历。”

“帱函”是位天主教徒,“远西鲁先生”是比利时籍西教士鲁日满,可见吴历这时候已与天主教徒有交往。康熙二十年吴历五十岁,一度随同西教士柏应理去澳门进修,决心布道。此图的题语说明他对天主教的虔诚,而画中意境闲散冲和,也多少和他当时的心情有关。

湖天春色图

吴历学画,初从王鉴,后随王时敏,中年时下过苦功,遍临宋元名作,《墨井画跋》常提到“拙修堂”观画,就是在王时敏家中。他用笔谨严朴厚,细密沉着,中锋多于侧锋,他的“阳面皴”(石块受光处有皴笔)为同辈画家所罕用。他喜用重墨、焦墨、积墨,能使墨彩焕发,郁郁苍苍。他晚年的画给人一种雄沉、质朴、厚重、宁静的感觉。而《湖天春色图》是他四十四岁时的作品,尚不脱王鉴皴染工致、华润明秀的格局。有人认为渔山画参用西法,如叶廷琯《鸥波渔话》说:“道人入彼教久,尝再至欧罗巴,故晚年作画,好用洋法。”《清史稿》“列传”中的《吴历》也袭用叶说,认为吴历“晚年弃家从天主教,曾再游欧罗巴。作画每用西洋法,云气绵渺凌虚,迥异平时”。实际上吴历未去欧洲,仅至澳门,虽在若干作品中注意到阴阳明暗和透视原则,但他始终只是“变夷为夏”(“洋为中用”也),《湖天春色图》可作例证。他采用平远构图,近、中、远三处柳树植置妥帖,湖畔一径斜出,傍山沿水,迤逦远去,人可步入,纯以真景实感取胜。画中绿草如茵,春柳摇曳,禽鸟浴着阳光在湖上来往飞翔,画的中部一鹭伫立,一鹭后随,左上角扫出远山数座,显得空旷清远,增添了春光明媚的景趣。斯作皴染细丽,敷色淡雅,构图注意透视,不落窠臼。为其精心之品。

从《湖天春色图》中我们大可体悟,吴历虽笃信天主教,并且做了传道人,可在中国画艺术上,他头脑清醒,坚持笔墨传统,光、色和透视原理上的吸取,绝没有改变他山水画中“推陈出新”的准则,他的山水画始终具有民族特色、中国气派。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