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木怪石图
北宋·苏轼作
纸本水墨
此图又称《木石图》,本无款印,据卷后刘良佐、米芾题诗定为苏轼手笔。
苏轼是宋代大文学家而兼擅书画,他的书法遗迹传布甚广,但画迹只有《枯木竹石图》、《古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等,传是他的作品。
“苏公一生凡九迁”,在几起几落的政治斗争中饱尝仕途的滋味。孤独、悲凉和愤懑不平之气交织于心,发于毫端。苦难的生活,通过学养、天赋,构成了不同凡响的绘画风格。
作为艺术家,苏轼强调表现自我,有所创新。他是当时文人画运动的领袖人物,标举“士夫画”,批评院体、匠气。提倡写意,反对片面追求形似,其名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成为后来文人画家强调神韵、不拘形似的依据。米芾《画史》称其画竹“运思清拔,出于文同与可,自谓与文拈一瓣香”。又说:“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苏轼曾自题其画云:“枯肠得酒芒角出,肺肝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留,写向君家雪色壁。”充分说明苏轼抒写胸臆的绘画美学观。
古木怪石图
我们把握了苏轼的艺术观,有助于欣赏他的这幅《古木怪石图》。画面十分简单,怪石盘踞左下角,石左出现几丛竹叶,而古木右倚,屈曲盘折,气势雄强,确实是“怪怪奇奇”。画石并非因物造形,却是笔意盘旋之中,凝聚着一团耿耿不平之气。画古木则像另有一股浩然气脉,由树干而杈梢,突破了扭曲盘结,冲向昊天。其动势已不属于造化,而是情绪理念交织的产物,是胸中盘郁与笔下创新的艺术成果。与此同时,画面还体现出由敛而放、由内而外的主体精神力量。东坡的画品和画风,除了此图外,还可从以下一些评论来领会:“运思清拔,其英风劲气来逼人”(邓椿《画继》),“恢诡谲怪,滑稽于秋毫之颖……取诸造化之炉锤,尽用文章之斧斤”(黄庭坚《枯木道士赋》);“枯槎、寿木、丛筱、断山,笔力跌宕于风烟无人之境”(黄庭坚《山谷题跋》)。
苏轼作画,虽注重情感抒发,但并不忽视形式技巧。此图墨色多变化:石块以枯淡为骨、润淡为边,浓墨的竹叶衬出石缘;古木由根及梢用墨枯中单润,助长生发感;而且都是行笔迅疾、取势不惑。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苏轼沟通书画的笔法,画石用飞白,画竹用楷、行的撇、捺、竖、横,而稍加变化,画古木用折钗、屋漏痕,大都随手拈来,自成一格。他曾自谓:“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追求。”(《石苍舒醉墨堂》)又说:“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评草书》)“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书所作字后》)这些书法特征,被吸收到《古木怪石图》中了。
苏轼绘画最难能可贵的便是不拘古人绳墨,不受成法约束,真诚地抒发胸中意趣,如其书、如其文、如其人,是高境界的文人画典范。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