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像》原图影印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维摩诘像

唐·佚名

壁画重彩

见于敦煌莫高窟二二○窟

莫高窟佛经故事的经变画中,还有许多和净土格式不同的作品,如维摩诘经变。莫高窟220窟东壁南侧的维摩诘像,是敦煌壁画中极为传神的人物肖像,于唐贞观十六年(642)前后绘制。

印度过去传说的维摩诘是个经商的人,绘画中是作为一种“梵相”(即“清静”、“寂静”中带一点出世意味)来处理的。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述过东晋顾恺之于建康“瓦棺寺北小殿画维摩诘,画讫,光彩耀目数日”,至今传为佳话。《维摩诘经》说维摩诘是毗耶离城中一位大乘居士,是和释迦牟尼同时的人,智慧过人,善于应机化导,曾病,释迦遣人来问讯,遂宣扬大乘深义,大多是很玄妙的佛学哲理,后来成为佛教中“智慧辩才”的典型人物。

维摩诘像

220窟壁画将维摩诘塑造为富有学养、老练深邃、气质深沉的人物。身披鹤氅裘,头束白纶巾,方轮折角的“国”字脸,粗眉大眼,炯炯有神,薄唇高鼻,前髭后髯,口作辩论状,盘坐榻上,前倾着身子,似乎正与对方辩论。人物雍容大度,仪表非凡,完全脱去了“梵相”。因而这幅维摩诘像实际上是借佛教经变画来表现世俗居士的理想形象。维摩诘像的创造,于唐时已达到画论中所谓“即视之,必恍然曰,此即某某也”的程度,可谓造型越来越典型化了。此图形象激昂传神,刻画性格有深度,足以反映出唐代人物肖像画的高度艺术水平。

此壁画用笔吸收了吴道子“挥霍若莼菜条”圆浑劲健的体势,衣褶结构紧密,佛典中现身说法“智慧辩才”的代表人物跃然纸上,极富艺术感染力。

维摩诘像线条流畅单纯,赋色艳丽,装饰意味较浓。中原卷轴画家顾恺之的维摩诘像现已无迹可寻,但北宋李公麟也曾画过这一题材,从壁画及李公麟的画来看,维摩诘人物的衣著、眉目须髯、神情姿态等,均潇洒优雅,艺术特色的追求大体是一脉相承的。

莫高窟维摩诘像有多壁较上乘,除220窟外,盛唐103窟表现姿态大抵相仿,但神态、气度稍逊,墨线起稿,上色后再以浓墨“定型线”勾勒。另外如初唐203窟西壁龛南侧上的维摩诘,又是一种处理方法。维摩诘手摇羽扇,坐在帐内,面向龛北侧的文殊师利,作倾听对方谈话的姿态。帐侧天女身著大袖裙襦,手持扇,面向龛北侧的舍利物。维摩诘被刻画成养尊闲适的静穆神态,缺乏英俊气概,远不如上述两幅表现其“清羸示病之容”来得传神。评者以为维摩诘这种新形象与其说是表现古代印度毗耶离城的维摩诘居士,不如说是对于中国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清谈名士形象的高度艺术概括。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