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小说简介|剧情介绍|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小说简介|剧情介绍|鉴赏

题“天花藏主人编次”。二十回。有清乾隆“本衙藏板”本,金阁古讲堂本等。



书叙宋光宗朝,台州府国清寺罗汉堂中一尊紫脚罗汉投胎人世,本寺性空长老决定当婴儿满月时要亲自前往探视。台州府天台县宰李茂春为人善良、朴实,弃官归隐后与夫人王氏广行善事,但夫妻二人并无子女。夫妻日夜求神乞子,王氏夜梦一尊罗汉赠送她一朵五色莲花,后来王氏果然生下一子。婴儿满月时,性空长老前往李家看视,并为婴儿取名修元。不久,性空长老圆寂; 火化时,长老的法相在半空中叮嘱李茂春,修元为佛门根器,不可让其作官,应该让其为僧。

李修元十二岁时,无书不读,文理精通,谈吐间颇有禅家机锋,他曾经把祇园寺道清长老一语问住。观音寺道净长老闻讯,特来与修元谈禅,也被修元一语惊住,道净赞叹不绝。当李修元长成时,他已父母双亡; 他的舅舅屡次与他谈论婚姻之事,但都被修元回绝。修元飘然出走,寻找印别峰和远瞎堂两位长老。后来修元来到杭州灵隐寺披剃为僧,拜远瞎堂长老为师,长老为修元取法名道济。

道济坐禅,屡次跌下禅床,直跌得头上满是青肿。道济见佛门清苦,便有心还俗; 长老一掌打去,点醒道济前因,道济顿然醒悟。道济返回云堂中,手舞足蹈,疯疯癫癫,把众和尚搅扰得苦恼万分。此后,道济更加行为荒唐,癫癫痴痴, 怪态百出; 监寺等众和尚责怪道已犯禅门正法, 而长老却深喜道济已悟前因,深得禅机,便对众僧说: “禅门广大岂不容一癫僧?”众僧就此称道济为济颠。

济颠从此任意疯痴,无所不为: 喝酒大醉,佛前吃肉,口吐疯话,与一群小儿整日结队戏耍,翻跟斗唱山歌。后来,远瞎堂长老坐化,济颠把长老留给他的金银珠宝一概让众僧抢去。然后,济颠离开灵隐寺,每天在杭州城中游荡。济颠结识许多官场中的朋友,与他们往来频繁。一天,济颠与沈五官、李提点在酒楼上欢宴,济颠大醉之后被沈五官带到妓院过夜; 济颠半夜酒醒后,并没有与妓女厮混,而是扬长而去,沈五官等深深佩服济颠之德行。济颠到陈太尉府中,陈太尉款待济颠,并赠给他银两、绫绢。济颠为报答太尉,便施法消除太尉未来的灾难。济颠见街上一群乞儿在寒风中受冻,便把太尉所赠银两转赠乞儿们买衣。

济颠不守寺规,灵隐寺新任住持及监寺为赶走济颠,让济颠当盐菜化主。济颠知其意,便去净慈寺请德辉长老收留。长老令济颠化三千贯钱以修整寿山福海藏殿; 济公托梦当朝太后,请太后施舍。太后果然到净慈寺降香,并施舍三千贯钱。济颠到灵隐寺,印铁牛长老推辞不见,济颠作诗讥讽长老;长老恼怒,请临安知府派人把净慈寺门外的松树全部砍去,以破坏该寺的风水,让济颠承担罪责。济颠在净慈寺门前做诗一首,太守十分佩服济颠诗才,遣散伐树人员。

卖馉饳王公去世,济颠应邀为其下火,祷祝王公转生余杭; 此时有人报知王婆,言其女儿产下一子,左肋下有“馉饳王公”四个硃字: 众人惊骇,方知济颠不是凡人。济颠回到净慈寺,夜间济颠忽然多次喊叫,众僧以为他又犯疯魔,无人理睬; 不久,净慈寺大火冲天,寺庙化为废墟,仅剩一座寺门,长老也趁大火遁去。众僧此时方悟济颠有些来历。济颠请报本寺松少林长老到净慈寺任住持,又托梦皇帝布施三千贯钱,皇帝果然派人将钱送到净慈寺。建寺需用大木,济颠声称去四川募化,却又喝得烂醉如泥,瘫倒于地。济颠沉睡三天,忽然跳起大叫,令众工匠到井中吊上来许多大圆木,众僧惊叹济颠神通广大。殿中三尊大佛需要装金,济颠把铺盖放在供桌上,倒头大睡。半夜时,众僧到大殿观看,大佛已经金光灿灿。从此,济颠远近闻名,世人以为活佛出世,争相求见济颠。

济颠依旧四处游荡,为众人消灾解难,为死者超度亡灵。清和坊王家酒店店主女儿患病,济颠不避男女嫌疑,裸体为女子治病,使店主女儿痊愈。一日,济颠醉倒在清和坊大街上,阻碍了冯太尉的轿子; 太尉大怒,命人把济颠扛到府中。济颠做诗二首,太尉知是济颠,十分敬佩,济颠则为太尉指明玉髓香的收藏之处。又一日,济颠遇到王员外、陶斯文分别为儿、女送葬。王员外之子王宣教与陶斯文之女陶秀玉私相爱慕,私定终身,但两人父母强逼两人另行嫁娶,王宣教和陶秀玉双双殉情涌金门外湖水中。济颠主持丧葬仪式,并为众人演说这对男女的前世因果。

卖青果的王公有个儿子叫王二,王二专喜捉蟋蟀。王二捉到一个好蟋蟀,人人尽夸; 张太尉出三千贯钱买这只蟋蟀,王公却不小心把蟋蟀放跑。王二十分气恼,济颠施法找回蟋蟀。张太尉买到这只蟋蟀,爱如珍宝,并起名王彦章。后来蟋蟀死了,张太尉供养了二十一日,并为蟋蟀打造银棺,为其出殡,并请济颠下火。

济颠一日与张提点游玩后回寺,却一病不起。济颠令徒弟沈万法给各位朋友送信,说明济颠即将归西。众朝官太尉及济颠相识朋友闻讯赶来,济颠沐浴更衣,作辞世颂后圆寂。济颠辞世百日之时,灵隐寺印铁牛禅师为济颠起龛,宣石桥长老为济颠下火,顿时火光中舍利如雨。众人把济颠骨殖送入塔中安放妥当。这时,两位行脚僧来到净慈寺,向松少林长老送来济颠托他们转送的一双鞋、一封信,而这双鞋曾穿在济颠尸体上,刚刚被火化。松长老及众人看过书信,均叹羡济颠生前游戏,死后神通,各各称奇。此后数十年,济颠仍然屡显神通,净慈寺僧人无不感仰济颠之德。

这部小说全名为《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是天花藏主人根据宋代流传至明代的话本《钱塘渔隐济颠师语录》改编而成书的。本书内容与《济颠语录》相差不多,是清代乾隆年间成书的又一部描写济公故事的长篇小说。

《醉菩提》塑造的济公形象与郭小亭续写的《济公传》中济公的形象有很大差异。《济公传》一书中的济公为度世而来,谈禅坐禅仅仅是他身上的一层色彩,而 “警愚劝善渡群迷,专管人间不平气”则是济公形象的核心,也是《济公传》一书的主旨。因此,《济公传》一书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状况,包含有极为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济公则整日扶危济困、打抱不平,甚至常常率领官府的捕吏,四处追捕残害人民的罪恶凶犯; 在某种程度上,济公具有当世“狄公”、“包公”的意味,济公身上体现出来的世俗精神是非常强烈的,他是市民阶层创造出来的一个“救世活佛”。

相比之下,《醉菩提》中的济颠得多了。济颠在拜灵隐寺远堂长老为师时, 长老通过定后得知, 济颠原是脚罗汉投胎转世, 是为游戏人间而来。“游戏人间”是此书济颠形象的核心,而展示济颠和尚深得禅机、佛法高超的事迹就成为全书的主旨。第十七回中,济颠曾这样为自己的画像题诗:“两双帚眉,但能扫愁; 一张大口,只会吃酒。不怕冷,常常赤脚; 不曾老,渐渐白头。有色无心,有梁无着。睡眠不管江海波,浑身褴褛害疯魔; 桃花柳叶无心恋,月白风清笑与歌。有一日倒骑驴子归天岭,钓月耕云自琢磨。”此番自赞,分明勾勒出一位济颠禅师的形容。

此书中的济颠,“颠”是这个人物形象的突出特点,而道济成为济颠却有一个修炼的过程。李修元到灵隐寺出家为僧,远瞎堂长老为他取法名道济。道济与众僧一起坐禅修炼,却往往跌下禅床,直跌得头脑青肿。禅宗认为,“悟道”并没有特定的形式规范,不是终日坐禅所能达到的。悟道、得禅并不在于去勉强身心刻意修道寻求,而应该在与普通人一样的日常主活中去积累,随着某种机缘,一点即破,从而顿悟禅机。因此,象道济那样苦坐禅,只能跌得头脸青肿,却不能领悟禅机。这样,当长老一掌打去时,道济便顿时醒悟,心地洒然,也就是顿悟禅机了。道济悟道之后,口吐疯话,喝酒吃肉,翻跟斗唱山歌,行为颇多荒唐。这一切,正是禅宗强调悟道不必按照日常的思维逻辑,不必遵循共同的行为规范, 而是破除任何外在权威、 偶像, 甚至呵佛骂的主张的具体体现。作者曾在小说中写道,济颠的疯话均是“禅机颠倒说,方觉妙无边”。例如,第十五回写济颠外出,有一家财主正在盖房上梁。财主见济颠到来,就请他说几句吉利话。济颠说: “今日上红梁,愿出千口丧。妻在夫前死,子在父先亡。”财主闻言大怒,另一个人忙向财主解释:“这三间厅屋里若出到千口丧,就快也须一二百年; 妻死夫前,再无寡妇了; 子在父亡,再不绝嗣了。人家吉利莫过于此,还不快赶他回来拜谢!”财主方醒悟,急忙令人追赶,济颠已经不知去向。

紫脚罗汉既然脱离极乐世界而投胎人世,即使为游戏人间而来,既成凡胎落入尘俗之中,也就不能不食人间烟火,也就下能不沾染上世俗的色彩,也就不仅仅是神而且是人。因此,小说中济颠形象具有许多凡人所具有的特点。

济颠爱喝酒,并且嗜酒如命,因此也就虽料事如神,终不免因酒受骗。

济颠整日四处游荡,经常与朋友酒楼痛饮,饮酒必醉,方痛快淋漓。当然,济颠饮酒大醉则有大禅机,大醉却不失佛法无边。如募化大木修寺、为大佛装金等就是在如此境界之中完成的。济颠经常嘲讽众僧为呆和尚,殊不料他也会因嗜酒而犯呆。第十三回,净慈寺失火,自然是众僧犯呆不懂济颠预先警告——半夜间的狂呼大喊而造成的。于是,众僧恳请济颠写信,请蒲州报本寺松少林长老来净兹寺任住持; 松少林长老见信后答应前往,但必须请济颠留在寺中迎候。但此时济颠闹着外出吃酒,众“呆僧”想出一个“呆主意”;把一坛湖水上了泥封头,对济颠说是好酒,但要等松长老到寺后才能痛饮。济颠于是守在寺中,老老实实地等待,认认真真地每天去察看酒坛两三遍,不免心急如火。一声长老到寺,济颠迫不及待地开坛取酒,却是淡而无味的寡水一坛。济公恼怒摔坛,众“呆僧”掩口失笑。如此先知先觉、料事如神的神僧却连真酒假酒也无法“预测”,读来令人失笑。等到众僧把真酒送到时,“济颠便开坛已是垂涎了半晌,喉咙咯咯有声; 今酒到了面前,那里还忍得住,便不顾长老在前,一连就是七八碗,吃到快活时,想起前事也自笑将起来。”济颠贪酒的情态刻画得维妙维肖,其态可掬。这些对济颠嗜酒的描写,使济颠这个罗汉转世的神僧、活佛形象,增添了世俗的色彩和某些喜剧意味; 使这个形象更接近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的形象,增强了济颠形象的亲切感。

济颠在此书中虽然没有太多的打抱不平、扶危济困的事迹,但是济颠却是富有同情心的。例如,尽管众僧肉眼凡胎,不明济颠的举动皆暗和禅机,经常指责济颠行为不端; 但济颠只是嘲讽他们为凡人,是呆僧,而在关键时刻并不捉弄他们。净慈寺起火前,济颠多次大喊预警;净慈寺被烧毁后,两个监寺被官府抓走,济颠则请毛太尉释放二僧。对素不相识的人,只要他们遇到或将遇到灾难,济颠也不袖手旁观。如,济颠见一户人家酱缸中有蛇,便设法驱蛇,以保全这户人家性命。再如,济颠见一少妇将有自缢之灾,便抢上前去咬断少妇脖颈上暗存的绳子; 但少妇不明真情,竭力反抗,使自己的脖颈上残留有一根暗存的绳子; 不久,少妇因与丈夫争吵而自缢身死。类似这样的情节在本书中还有许多,虽然有时被蒙上了迷信色彩,但从中却不难看出济颠的善良心地。

紫脚罗汉在人世间游戏,使本书也多少反映了一些社会现实。例如,第十六回,张公公在厕所中捡到十两白银,后来有人吊死在厕所中。济颠为张公公演说此事因果:张公公前世是贩茶客人,死者是脚夫;脚夫谋害了贩茶客人,得到五千贯钱,故今世送来银子归还前世欠张公公的债。这当然是作者在宣扬佛教因果报应之说,显系无稽之谈。然而,如果从另一角度分析这个迷信情况的深层含义,就会发现这一情节乃是现实生活的折射。作者设计这个情节是有现实生活依据的,即见利忘义、谋财害命的凶杀案件。这在当时屡见不鲜。作者通过济颠演说因果,表达了下层市民对谋财害命者的仇恨之情,希望上天神明有知,在来世惩罚这些凶恶的歹徒,以保障平民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及日常生活的美满、和谐。因此,这个情节反映了普通市民和下层百姓的一种朴素的愿望和普遍的心态。

第十七回写王宣教、陶秀玉因为私自爱慕,遭到家长反对而双双殉情自杀。济颠演说因果时讲:两人前生是好夫妻,只因嘴不好,破坏了别人亲事;所以,今世双方父母不许他们结合。今世两人虽然殉情身死,但来世还会成为夫妇。这番话一方面是对实生活中父母包办、干涉青年男女婚姻而造成恶果及悲剧结局的一种掩饰、妥协;另一方面,这番话中也含有几分同情并寄托有良好的希冀;愿有情人终成眷属。在这里,作者不可能激烈地抨击封建的婚姻制度,只能用虚幻、迷信的许诺来安抚现实生活中一颗颗被伤害的少男少女的心。这既是作者的局限,又可从中看出作者的苦心。

此外,小说中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合理情况也有所反映。一方面,是一群群乞儿在寒风中忍饥受冻; 另一方面,张太尉竟用三千贯钱买一只蟋蟀; 在蟋蟀死后,还为它打造银棺、供养二十一天。可谓荒唐、奢侈之极! 朝官腐败、玩物丧志由此可见一斑。

应该指出,小说中的济颠形象是有其局限的,这反映出作者本身的思想局限。济颠游戏人间,似乎应该专注养性;但他却与十六厅朝官、二十四太尉打得火热,经常出入太尉、提点府宅,为他们排忧解难; 经常与太尉、提点在酒楼之上欢宴,往往大醉尽欢而散。济颠的这些举动,反映了市民阶级意识中的封建性、妥协性; 因此,济颠这个人间活佛不仅仅扶危济困,而且也为官员们出力效劳。另外,小说中充斥的佛教因果报应、封建迷信等内容,读者阅读时也应予以批判。

自南宋以来,济颠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在这个颠僧身上涂有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思想色彩。众多描写济颠故事的小说中,济颠的形象各有特色; 而分析、研究不同的济颠形象,会使读者从中得到启示。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