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合掌”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合掌,顾名思义,是指左右手合起来之意。在诗学修辞来说,是指对偶句中的两个字词是同一个意思,如“闻”与“听”,“眼”与“目”相对者。元人萨天锡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被一个老叟指出应换“闻”为“看”,避免合掌,萨即拜叟为一字师。

合掌为对仗之大病。为文遣词造句从来讲究一石三鸟,合掌是二石一鸟,故为诗家所忌。出现合掌的诗句从格式角度看是水平不算高的,因为它两句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浪费了字句。如宋之问《初到黄梅》诗:“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我们谈合掌时,还要注意在逻辑上合掌的情况,即同一个意思正面说了又从反面说,例如毛泽东《冬云》: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本诗第三联“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就属逻辑合掌,既然“独有英雄驱虎豹”,当然就“更无豪杰怕熊罴”,后一句就不用说,这七个字完全可以用来说别一件事,以增加诗的容量。

那么,是不是对联中相对的地方用了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字词,就一定是合掌呢?回答是不一定。例如李商隐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有人说,“春蚕到死丝方尽”与“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说明一个意思。但是“春蚕”、“死”、“丝”,“蜡炬”、“灰”、“泪”,上下句所说的都是不相干的事物,故不能称之为合掌。这只是强调一个观点而用两个不同的比拟以加强效果而已。本诗用春蚕吐丝,用蜡炬燃烧,反复比拟奉献精神,以加强比拟效果,这是文学所提倡的手段,是常用的手法。又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有人说,本诗不但对仗合掌,两联亦合掌。因为全诗只有一个中心:喜悦的心情。是的,本诗中为了表达“闻”之所“喜”,用动作“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喜欲狂”,用想像“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用预测“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些都是在“剑外忽传收蓟北”所引起的欣喜而发生的所动、所想,全为表达一个“喜”字;但全诗没有一个字意是相同的,如把这些句子都扯到“合掌”上来,是很荒谬的。

因此,判定一副对联是否合掌,不是仅看个别相对的字词,而是从整副联的意思来判断。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