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体诗的对仗有何特点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我们知道,律诗绝句等近体诗,是从古体诗中脱化而来,并形成了独特的格律规范,其间的对仗手法也是严格的格律要求,那么古体诗中是否要求对仗,其对仗手法与近体诗有何不同呢?

 古体的对仗,并非格律要求,在使用中也有很强的随意性,具体表现如下:

 (1)位置不固定。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开篇即用对仗: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再看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中“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这句对仗,用于诗词的中间部分。

 (2)平仄不拘。在近体诗中,对仗要求平仄相对;古体诗则不要求平仄相对。如白居易《伤宅》:“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只是内容词性上对仗,而却不拘于平仄粘对,如此例子很多如: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白居易《琵琶行》)


 (3)不避重字。在近体诗的对仗中,上联与下联中,不会出现重复字,而在古体诗中,则没有这样的避讳,可以使用重字,只有句中的部分字句对仗,形成对仗与排比的双重效果。比如《木兰诗》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就属于此例子,类似情况还有,例如: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孔雀东南飞》)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白居易《琵琶行》)


 由以上多个例子可见,相对于近体诗对仗的严谨,古体诗对仗更不拘于形式,不落窠臼,以拙为美,不求工巧,更易于表达诗人的真性情。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