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鉴赏导示]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号称“中兴四大诗人”。其诗初学“江西体”,中年后尽焚所作千余首,转而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独立门户,自成一家,时称“杨诚斋体”。这首《新柳》,恰是“忽若有悟”那一年写的。通过此诗,我们可品一品“诚斋体”的味儿,亦可见出诚斋先生的预见:“不留三句五句诗,安得千人万人爱。”(《醉吟》)
[鉴赏]
这首诗是作者“忽若有悟” 的那一年写的。1178年,52岁的诗人“忽若有悟”,发现“万象毕来,献予诗材”,“涣然未觉作诗之难也”。此后十四个月中,他竟然“得诗四百九十二首”(《荆溪集》自序),而且被时人交相赞誉,称之为“诚斋体”。
前二句,写柳长与柳色。以“百尺”状柳条,貌似夸张,实伏下“长”字;读到篇末便豁然如悟:水影所致。柳下之塘,用“银”形容,白莹如镜,愈可鉴柳丝清影。“拂”,可感春风之柔:柳条微动映水。“且莫”,带着观者的爱惜之情:新柳可不要深青,永远这般浅黄吧——浅黄乃初春的象征,深青则是暮春柳色了。
后二句,似揭出柳长的谜底——又翻出一派水中柳景。原是“水中柳影”致柳条百尺之长,用“引”字将湖上柳身与湖里柳影拈连,有一笔绘两景之妙;且上下“引送”,极尽生动活泼之趣。
平平常常的柳树,寥寥二十八字,居然能写得这样妙趣横生、情味隽永。它所表现出来的活泼、新颖、意趣和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深情,正是“诚斋体”的特色。
[鉴赏要点]
[1]名句:“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2]妙趣横生、情味隽永。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