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名言篇·因粮于敌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孙子兵法·名言篇·因粮于敌》鉴赏

〔作战〕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鉴赏】孙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军队在对外作战中,军械装备可取用于国内,而粮食则可依靠敌人,就地索取,这样军队的食品可充足了。曹操注:“兵甲战具,取用国中,粮食因敌也。”张预注:“器用取于国者,以物轻而易致也;粮食因于敌者,以粟重而难运也。夫千里馈粮,则士有饥色,故因粮则食可足。”这里的“因”,释为就、依,即就地取用、依靠敌人。全句的重点在“因粮于敌”,这是孙子关于军队作战时如何供应粮食的一个创造性论断。

在古代用冷兵器作战的时代,军队的粮食显得特别重要。士兵只有吃饱了,才能有力气舞动兵器,冲杀敌人。如果军队粮食不继,士兵饥饿难忍,那就没有战斗力了。孙子在《军争》篇中指出:“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又在《九地》篇中申述:“重地吾将继其食。”可见孙子对军队粮食的重视。历代兵家重视粮食的作用,可以说是众口一词。如《三国志》中说:“粮谷,军之要最”(《吴书·诸葛恪传》);《金史》有云:“兵不可一日无食”(《完颜素兰传》)。《百战奇法》提出:“凡与敌垒相对持,两兵胜负未决,有粮则胜。”这在古代恐怕是金科玉律。

军队的粮食既然如此重要,为什么不可以从国内运往前线呢?这是因为古代交通不便,运输困难。孙子在《作战》篇中说:国家因用兵而贫困,远道运输是个重要原因。远道运输,百姓疲于奔波,财穷力竭。力屈财殚,国内家家空虚,百姓的财物,十去其七;公家的资财,由于车破马疲,各种攻守武器和防护器具的折腾,牛拉辎重大车的损耗,也十去其六。孙子深深体察到远道运输之苦,因而主张战争时“粮不三载”,即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从后方把粮食载运到前线。他认为在敌国作战的军队,应该“因粮于敌”,即从敌国夺取粮食来给军队食用。

“因粮于敌”的思想和主张,曾经在历史上产生深刻的影响。孙子亲自指挥的伐楚战争就曾经“因粮于敌”,吴军夺取楚人粮食,吃饭后继续追击,取得大胜。东晋时刘裕率军北伐南燕,他“因粮于敌”,让军队吃饱南燕田里的粮食,很快把南燕攻灭。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说:“凡师行,因粮于敌,最为急务。运粮不但多费,而势难行远。”(《梦溪笔谈·官政一》)他还为长途运粮的耗费与劳苦,作过详细的计算和描述。这是对孙子“因粮于敌”主张的肯定与阐发。

孙子提出的“因粮于敌”的策略,应用于国内统一战争中,它会加快自己向敌方推进的速度,削弱敌方坚持作战的力量,从而早日完成全国统一的事业。这样,孙子的这个策略是进步和有益的。在对外作战中,“因粮于敌”可能造成对敌方民众的掠夺,引起民众的反抗,因此必须审慎行事,灵活掌握。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