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名言篇·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鉴赏
〔虚实〕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鉴赏】这是孙子讲述在战争中如何摆脱困境、争取主动的名言。孙子认为,首先要使敌方“不可知”我方的行军路线、作战计划等等。他说:“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曹操注:“形藏敌疑,则分离其众备我也,言少而易击也。”敌方不知我方何时来攻、攻于何地,只能分兵处处防备。其防备的地方愈多,则兵力愈分散。待我方进攻时,与我方战斗的人就相当寡少,则我方就很容易将其击垮而取胜。
接着,孙子阐述防备别人总是会使兵力寡少这样的道理。他指出:“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刘寅注:“防备其前则在后之兵必少,防备其后则在前之兵必少;防备其左则右之兵必少,防备其右则左之兵必少。左右前后无处不备,则无处不兵少也。”可知处处设防必然导致兵力分散不足。
孙子在总结如何才能变兵力寡少为兵力众多的办法时强调:“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张预注:“所以寡者,为兵分而广备于人也;所以众者,为势专而使人备己也。”孙子认为,把“备人”改为“使人备己”,就能变兵“寡”为兵“众”,实际上也就是把战略防御改为战略进攻,也就是孙子说的“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在《形》篇中说:“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可以与《虚实》篇中的两句名言互相补充。杜牧注:“言未见敌人有可胜之形,己则藏形,为不可胜之备,以自守也;敌人有可胜之形,则当出而攻之。”其下“守则不足,攻则有余”两句,各家注释都未能了解孙子原意。实际上,“守则不足”与“寡者,备人者也”其意相仿。“备人”就是“守”,由于“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因而形成兵力“不足”。“攻则有余”与“众者,使人备己者也”其意相仿。“使人备己”就是“攻”,由于在进攻的时候不用处处“备人”而分散兵力,又可以集中兵力而自由调度,因此会感到兵“众”而“有余”。从以上孙子的这些名言可知,孙子认为“守”(“备人”)会陷入困境,而“攻”(“使人备己”)则会使形势大为改观。
西汉初年,项羽与刘邦楚汉相争。当刘邦被封为汉王后,他就积极展开对项羽的攻势。刘邦先出兵宛(今河南南阳市)、叶(今河南叶县)之间,与黥布一道聚集兵马。项羽闻讯,即引兵南下,迎击汉军。不久,项羽又东进攻打归附刘邦的彭越。刘邦乘机移师成皋(今河南荥阳市),深沟高垒,坚守不战。同时,刘邦派韩信、张耳等北上收复赵地,向东攻取齐地;派卢绾、刘贾领兵进入楚地,联合彭越部,断绝楚军粮道,攻取梁地(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一带)十余座城市。在楚汉战争中,项羽因为“备人”,兵力分散,四面受敌,疲于奔命;而刘邦则“使人备己”,派人四面出击,愈战愈强,终于攻灭项羽,统一天下。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