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主题篇·出奇制胜》鉴赏
〔势〕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
〔势〕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势〕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鉴赏】奇兵和正兵的运用及其变化,是《孙子兵法》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战术方法。《势》篇说:“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其意谓,“奇正”变化的战法,可使三军之众受敌攻击而“必”无败。因为“奇正”变化无穷,足以避开敌人的攻击而伺机战胜敌人。《势》篇又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曹操注:“先出合战为正,后出为奇。”李筌注:“当敌为正,旁出为奇。”杜佑注:“正者当敌,奇者从旁击不备。”这些注释,理解得都较狭隘,不全面。正确的解释应该是: 正为正常,奇为变异。战斗时迎敌为正,旁出为奇;进攻时前进为正,退却佯北为奇;防御时坚守为正,出击为奇。总之,用兵常法为正,变法为奇;正与奇就是通常与异常的区别和变化。刘伯承元帅对于正兵和奇兵有一段非常贴切的解释:“什么是正兵呢?大体上讲: 按照通常的战术原则,以正规的作战方法进行战斗的,都可以叫做正兵。根据战场情况,运用计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打敌于措手不及。不是采取正规作战方法,而是采取奇妙的办法作战的,都可以称为奇兵。”(见陶汉章《孙子兵法概论》)
正兵和奇兵是相辅相成,两者不能偏废,但在作战时应该侧重于奇兵,在奇兵上多下功夫,因为奇兵是用以取胜的妙招。孙子说:“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如从侧后包抄敌人,可断敌粮道,也可以捣敌老巢。所谓“出奇制胜”,靠的就是“出奇”。正兵和奇兵还可以相互变化、替代和分合。孙子在谈了日月、四时、声、色、味的变化之后说:“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由于战场形势的需要,正兵和奇兵可以互相变化: 正兵变成奇兵,奇兵变成正兵。可以互相替代: 正兵发挥奇兵的作用,奇兵发挥正兵的作用,正中有奇,奇中有正。还可以互相生出分支或合成一支: 正兵中生出一支奇兵,奇兵中生出一支正兵;正兵和奇兵分进合击,又汇合成一支部队。真是“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指挥员可以在奇正之间,极尽变化之能事。
应该说,孙子提出的运用正兵和奇兵两手作战、互相变化的理论和战法,是对军事学说的一大贡献,它正确揭示了军事斗争的规律,从而能够有效地指导战争实践。两千多年来,它一直为各级将帅所采用,“出奇制胜”成为战争指挥者的法宝。
孙子的后代、战国时齐将孙膑继承了孙子关于“以正合,以奇胜”的军事思想,指出:“形以应形,正也;无形而制形,奇也。奇正无穷,分(组织指挥)也,分之以奇数(计谋策略)。”(《孙膑兵法·奇正》)军队打仗,通常的战法是双方摆开阵势,这就是“形以应形”,此为“正”;但如果一方采取来无影、去无踪的闪电战术,这就是“无形而制形”,此为“奇”。奇和正的战法可以无穷地变换,这就要靠“分”即组织指挥的灵活,而且要“分之以奇数”,即用奇计妙策来进行指挥。孙膑又说:“同不足以相胜也,故以异为奇。是以静为动奇,佚为劳奇,饱为饥奇,治为乱奇,众为寡奇。发而为正,其未发者奇也。奇发而不报,则胜矣。有余奇者,过胜(大胜)者也。”他强调,与敌人相同为“正”,与敌人相异为“奇”;“同不足以相胜”,而“异”就有了战胜敌人的有利条件。如敌有形而我无形,敌动而我静,敌劳而我佚。这样,我军就能以“无形而制(有)形”,以静击动,以佚待劳。如果敌我双方都公开发动进攻,此为“正”;而我还有“未发”的计谋,此为“奇”。这种奇计“发而不报”,使敌人措手不及,就能得胜;奇计“有余”,则能得到更大的胜利。孙膑发展了孙子的“奇正”策略,讲得更加具体、细致。
“以正合,以奇胜”的战术,在春秋时代的战争中已经运用。公元前718年,郑人攻卫,卫人调动南燕之师来抵御。郑三军与南燕正面对阵,郑又使一支由制人组成的军队悄悄绕到燕军后面。燕人严阵以待郑三军,而没有防备制人。结果郑“以制人败燕师”(《左传·隐公五年》)。这是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偷袭取胜的典型战例。孙子把这种战术,从理论上进行总结,并加以创造性的发挥。到战国时代,正兵和奇兵的运用更加普遍,更加熟练。秦赵长平之战,赵括出击秦军。秦军假装败走,而“张二奇兵以劫之”(《史记·白起列传》),使赵军被围困,“粮道绝”而惨败。
出奇制胜的战术,还可运用于非军事领域,特别是体育竞赛等方面。第4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国和瑞典的男团决赛大战争夺十分激烈,在打到第三场时,中国队突然使出“秘密武器”,让削球手丁松迎战瑞典主力卡尔松。卡尔松的竞技状态本来不错,但丁松那削中带攻的怪招使他摸不着头脑,简直无法应付和招架,很快以悬殊的比分败下阵来。丁松的出场,使中国乒乓男队最终以3∶2战胜对手,夺回了斯韦思林杯。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