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注释】

选自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

庙堂:代指朝廷。

江湖:指处在民间。

进:进用。

退:退隐。

先:在……之先。

天下:指天下的人。

【赏析】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受朋友滕宗谅(字子京)之请写成的名篇。滕子京与范仲淹为同榜进士,宋仁宗时,西夏犯边,范仲淹以西北主帅镇守延州时,滕子京又与范仲淹共同抗击西夏入侵。后被贬为岳州知州。而范仲淹本人也因改革失败,罢去副相之职,出知邓州。二人同为“迁客”。由于滕子京有才能、有抱负,所以内心的愤郁不平时时流露出来。而且豪迈自负,很难听人劝解。范仲淹爱其才,担心他言语贻祸,于是在《岳阳楼记》中,提出为人的见解和主张,表达宣示博大的政治胸怀,与朋友共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意思说:在朝廷做官就为老百姓忧虑,到了民间退居归隐又替君主忧虑。因此,进朝为官也担忧,退居江湖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能有真正的快乐呢?他们必定会说,真正的快乐就是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吧!

范仲淹写作此文时,正贬官邓州。而岳阳楼上,自唐、宋以来,已有不少迁客骚人,登楼览物,伤春悲秋,发为篇什,留下了许许多多人生坎坷的感伤题咏。作为一个同样弃置远外之地的迁客,范仲淹也是处于人生最失意的阶段,又面对着容易引发贬谪之慨的洞庭湖景色,按理说,发一通哀怨感伤之言,也在情理之中。然而,作为胸有抱负的范仲淹来说,却有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独特的感受和领悟,因此没有陷入前人的感情窠臼,去表达悲楚的情绪,而是从登楼的所见所感,生发出了超越个人穷通荣辱、心系国家人民的伟大感受。

作者用笔的一个特色,就是先铺陈湖上的景色,表现普通登楼者共同的“以物喜”(遇外界环境顺心而高兴)、“以己悲”(个人命运遭受不幸而悲伤)的览物之情,而后将这些悲喜情感否定掉,另出新意,主张像古仁人一样,抱负宏大,抛开随物悲喜之情,不因外界景物变化而影响自己的思想情绪,也不在意个人的得失荣辱;而是在位为官时,担心人民的苦难,赋闲隐逸时,担心国家民族的命运,“进亦忧,退亦忧”,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和理想。

范仲淹是一个充满忧患意识的政治家,所以力求像古仁人一样,追求一种更深沉、更壮阔而内在的美德----仁人的理想光辉。由于胸怀宽广,仰慕古仁人的品德,结合自己的人生志向,人生体会,因而熔铸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北宋初年,朝廷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契丹的威胁、西夏的侵略)日益严重。不少有远见的知识分子要求实行政治改革。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以后,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执掌政权,提出了许多革新政治的主张:如范仲淹给仁宗的上书中,提出“明黜陟、抑侥幸、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等改革方案,对内外职官严加考核,非有功绩,不得升迁,严选各路监司,有不称职者,就班簿上一笔勾去。又更定荫子法:公卿大臣除长子不限年龄外,其他子孙非年过十五、弟侄非年过二十,不得荫官。这些措施,立刻引起许多贵族、旧臣、滥官污吏的不满,范仲淹也因此受到保守派的抵制和攻击,并于庆历五年,被罢免了参知政事之职。

然而,范仲淹在遭受了贬官和政治失意之后,身处逆境,却仍然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积极用世精神,尤其令人钦佩。有什么样的胸襟和抱负,就有什么样的人格和志向。范仲淹这种“以天下为己任”,心忧天下的开阔胸襟和气象,正是他爱国主义精神、个人高尚志趣及人格精神的写照。宋代王十朋的《读<岳阳楼记>》诗高度评价说:“先忧后乐范文正,此志此言高孟轲。暇日登临固宜乐,其如天下有忧何?”王十朋认为,比起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以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范仲淹忧于民先,乐于民后的思想有着更高的境界。

千百年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深入人心,化为广大志士仁人关心天下、献身民众的巨大精神力量。同时,岳阳楼也因《岳阳楼记》的广泛传播而名声卓著,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