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注释】
选自南朝梁·范缜《神灭论》。
形:形体。
神:精神。
【赏析】
范缜的《神灭论》是一篇哲理散文,设有问答三十多条,主旨是否定佛教信奉的“神不灭论”。他的著名观点是: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意思说:人的形体存在,神(指人的精神)就存在;人的形体没有了,神也就消失了。
范缜认为,精神是肉体(形)的作用,肉体是精神的本质,肉体消失了,精神就灭了;物质分为有知物质和无知物质,人是有知物质,木是无知物质,人一旦死了,就变成无知物质了;物质的变化有其自身规律,活人会死,而死人不能再活,树木先是活的,后来会枯死,枯死后就不能再变活了。
“神不灭论”是佛教的根本教义。南朝齐梁时期,佛教盛行,信徒很多,所以范缜的《神灭论》一出,立即遭到众多反对。当时齐竞陵王萧子良笃信“人死精神不死”、“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教义,因此在王府举行辩论,组织名士围攻范缜。佛教徒王琰等人斥责他;沈约写了《神不灭论》、《难范缜“神灭论”》批驳他;同时王公朝贵62人联名责骂范缜;竞陵王萧子良还指使王融诱以高官,劝范缜放弃神灭论。梁代皇帝萧衍更从政治上施加压力,以违经背亲的名义,将范缜流放广州。
然而可贵的是,面对种种压力和利诱,范缜始终坚持真理,没有放弃自己的观点,所以范缜不仅是一个有骨气的学者,也是敢于坚持正义的思想家。
从散文欣赏的角度看,《神灭论》的艺术价值并不高。它的价值在于光大了东汉末年王充的无神论思想,发表了千古不灭的真实见解,这在当时佛教盛行,“通人多惑”(《后汉书·西域传》)的时代,是独放异彩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