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澳寓言·猫头鹰和它的孩子》寓言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欧美澳寓言·猫头鹰和它的孩子》寓言赏析

猫到树林里去逮鸟,碰到一只猫头鹰。猫头鹰问猫:“你上哪儿去啊, 亲爱的猫?”

猫答道:“我去树林里逮鸟吃。”

“啊,我的小猫咪,你可千万别把我的小孩吃掉啊!”

“你的小孩长得怎样呢?这点我得知道。”

“我的孩子长得最最漂亮!”

猫听罢便去捕食了。它到了第一个灌木丛,又到了第二个灌木丛, 见到鸟窝里尽是些漂亮的小鸟。在第三个灌木丛里,它才找到一群丑陋的小鸟, 于是逮住它们大啃大嚼起来。

它津津有味地吃完后,便动身回家。在路上,又碰到了猫头鹰。猫头鹰问道:“你不会把我的孩子吃掉吧?”

“哪儿的话, 我找的是最丑的鸟。”

猫头鹰回到家里, 它见到的只是一个空空的鸟窝。

——波兰寓言(赵燮生译自联邦德国《谁是百兽之王》)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大过失造成大灾祸是看得比较清楚的。但是,人们对小过失甚至仅仅由于认识、情感上的细小差误有时也会造成大灾祸,就不一定都看得那么清楚了。正因为人们对此看得不清楚,寓言家们就要通过他们的笔提醒我们去加以注意。《猫头鹰和它的孩子》的寓意正是如此。

猫头鹰的一群孩子为什么会被猫儿吃掉呢?这是它的审美标准和猫不同以及它偏爱自己孩子的心理所造成的。猫曾明确告诉猫头鹰,它到树林里去的目的是逮鸟吃。猫也的确把猫头鹰看做好朋友, 无意去吃猫头鹰的小孩。它在行动之前就向猫头鹰打过招呼: 你要把你的孩子的特征告诉我,我就不会伤害它们。猫头鹰从自己的审美标准和母爱出发,说自己的孩子“长得最最漂亮”。猫是信守诺言的。它到过两个灌木丛,发现两窝漂亮的小鸟,均未伤害它们。只是到了第三个灌木丛里, 它才吃了那群在它看来长得丑陋的小鸟。无疑, 这群丑陋的小鸟正是猫头鹰认为“长得最最漂亮”的孩子。 当猫头鹰回到家里发现自己的孩子全被吃光时, 它的心情是怎样呢?寓言没有交代。但我们完全可以想见,缺乏理智分析和自知之明的猫头鹰是不可能明了这场悲剧所发生的真正原因的。

俗话说,趣味之间无争辩。这是什么意思呢?它是说在美与丑问题上,难有统一、固定的标准,一个人认为美的,他人可能认为是丑的。反之亦然。况且,猫头鹰和猫之间还隔着种的差距哩,美丑问题上更无相同的看法。明确了这一点,人们就不但不应当把自己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美丑标准强加到别人头上,而且还应当对别人的美丑标准予以了解和尊重。猫头鹰由于不懂得猫与它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审美差距和由此可能导致的危害,竟致使自己的孩子惨死。这种触目惊心的事实告诉我们,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不了解对方与自己在认识上、情感上的差别,有时会对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严重的损害以至灾祸。

俗话又说,母亲不说儿丑。母亲总是偏爱自己的孩子, 即使孩子长相丑陋,她也会觉得仍有几分漂亮。这是情感所造成的认识误差。这种误差在一般情况下也许没有什么大的危害,但在一定条件下, 也会酿成大悲剧。因为小和大之间委实没有什么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小和大之间也会发生转化。从本则寓言看,假如猫头鹰在别的动物例如蚊虫面前夸赞自己的孩子长得漂亮,导致蚊虫的行动错误,那么它的孩子大不了被蚊虫叮上几口,决无灭顶之灾。但它是在猫面前夸口的, 而猫恰恰此时对饥饿难耐, 于是由小过失而招来的大悲剧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寓言所提出的教训是严重的,叙述的方式却显得轻松平淡。这种内容和形式的巨大反差,正好反映出小的误会、 小的过失与大灾祸、大悲剧之间的特殊关联。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