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原文、赏析、鉴赏
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湖北省浠水县人。幼年受家庭传统教育,喜欢古典诗词,爱好美术。1913年考进北京清华学校,是“清华文学社”社员。“五四”运动时,担任学生会书记,表现了爱国热情。1922年大学毕业,赴美学习美术并研读外国文学,深受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影响。1923年,他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红烛》,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未来的追求。留美期间,他目睹美国种族歧视,深为中国同胞所受的侮慢而愤怒,更加引起他对祖国的怀念和留恋。《红烛》中的一部分诗作和后来出版的诗集《死水》中的许多诗篇,都反映了爱国思想。
1925年,闻一多回国,先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中央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年出版代表作《死水》,与《红烛》相比较,增加了现实主义成分,惟美的浪漫主义色调有所减弱,爱国主义感情和对现实的批判得到进一步加强。此后,他很少写诗,专门从事古籍整理和研究工作,在《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古代神话和古文字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抗日战争爆发,直到抗战胜利,在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任教。他目睹国民党统治的种种罪恶,得出“现在只有一条路——革命”的结论,担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抗战胜利后,闻一多更加积极地投身于政治运动,写了不少杂文,发表了许多演说,号召实行民主。1946年7月11日,民盟负责人李公朴被特务暗杀,他冒着生命危险,筹办李公朴葬仪。7月15日,在李公朴追悼大会上他怒斥国民党特务统治,号召人民起来战斗。就在这天,他遭到特务暗杀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毛泽东对闻一多作了高度评价,说:“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毛泽东选集》第四卷1432页)。今有《闻一多全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