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敬容·铸炼》原文、赏析、鉴赏
陈 敬 容
将最初的叹息,
最后的悲伤,
一齐投入生命的熔炉,
铸炼成金色的希望。
给黑夜开一个窗子,
让那儿流进来星辉,月光,
在绝静的深山,一片风
就能激起松涛的巨响。
不眠的夜,
梦幻与烛火
一同摇落,一同
向暗角缭绕又低翔,
当一声钟敲落永夜,
哭泣吧,亲爱的心啊,
窗上已颤动着银白的曙光。
1945年5月15日夜客重庆
这首诗写于1945年5月,诗人蛰居于重庆郊区。这时正在日本法西斯投降前三个月,抗战时期的“首都”重庆,在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下,让诗人感到沉闷而窒息。诗的第一节就点明主题:诗人要抛弃叹息和悲伤,表达出投入生活的洪炉,创造新生活的希望。第二节描写当时的现实太黑暗了,希望开一个窗口流进一线光明,她认为只要有一片风,就会在整个社会引起巨大的回响,大变革必然到来。所以,第三节说诗人难以成寐,她的梦幻,她心灵中温馨的烛火,在大变革到来之前在摇落,但又在缭绕和低翔。最后一节预见曙光的来临,诗人要为旧我唱起最后的挽歌。对于旧我,还有些许依恋,些许感伤,诗题为“铸炼”,点明在即将到来的新生活中,她将铸炼新的生命。在这时,她面前的新生活还是朦胧的,只是表达了一种期待,一种信念和改造自我创造新生的朦胧的追求。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名篇,正是因为成功地表达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这种典型的心路历程。诗人语言淡雅,自如,毫不雕饰,但刻画了一连串象征性的意象,把心理活动表现得较为深刻,当时同时代人读起来并不感到朦胧,而感到亲切。善于描写自我心理活动,是敬容诗作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