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文学·皮日休·原谤》原文、赏析、鉴赏
天之利下民,其仁至矣!未有美于味而民不知者,便于用而民不由者,厚于生而民不求者〔2〕。然而,暑雨亦怨之,祁寒亦怨之〔3〕,己不善而祸及亦怨之,己不俭而贫及亦怨之。是民事天,其不仁至矣。天尚如此,况于君乎?况于鬼神乎?是其怨訾恨讟〔4〕,蓰倍于天矣〔5〕。有帝天下、君一国者,可不慎欤!故尧有不慈之毁,舜有不孝之谤〔6〕。殊不知尧慈被天下,而不在于子〔7〕;舜孝及万世,乃不在于父。呜呼!尧舜,大圣也,民且谤之。后之王天下,有不为尧舜之行者,则民扼其吭〔8〕,捽其首〔9〕,辱而逐之,折而族之〔10〕,不为甚矣!
〔1〕此篇选自《皮子文薮》卷三,为皮日休所作一组论文《十原》中的一篇。(皮日休生平,见唐诗部分)
〔2〕厚于生:使生活充裕富足。
〔3〕“暑雨”二句:《尚书·君牙》:“夏暑雨,小民惟曰怨咨;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咨,厥惟艰哉。”祁寒,大寒。
〔4〕怨訾(zi)恨讟(du):怨,怨恨。訾,骂。讟,诽谤。
〔5〕蓰(xi):五倍。
〔6〕“尧有”二句:尧将天下传给舜而不传给自己的儿子,所以说他不慈。舜和他的父亲瞽叟不和,所以说他不孝。《楚辞》屈原《哀郢》:“彼尧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洪兴祖补注:“尧舜与贤而不与子,故有不慈之名。《庄子》曰:‘尧不慈,舜不孝。’言此者,以明尧舜大圣,犹不免谗谤,况馀人乎!”
〔7〕“于”字原无,据《全唐文》补。
〔8〕扼:用力掐住。吭(hang):喉咙。
〔9〕捽(zuo):揪住。
〔10〕折:这里意同打倒。
皮日休的《十原》为模仿韩愈“五原”之作。此篇从题目上便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韩愈的《原毁》,然而文章的主旨却与韩愈大相径庭。《十原》,据皮日休自己说是“穷大圣之始性,根古人之终义”;“穷理尽性,通幽洞微”(《十原系述》),但他发明先圣义理,根本目的却是着眼于现实。如此篇从民之怨天说起,指出像尧舜那样的君主也难免受到人民群众的讥谤,那么后世君主之德行且不如尧舜者,老百姓侮辱他们,打倒他们,甚至杀死他们,也不算过分。本文思想可贵之处并不在于指出“怨”是人民群众的天性,乃在于它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反抗行为,即造反的合理性。在晚唐那个黑暗、腐朽,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的年代,皮日休这种观点的现实意义,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