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梅尧臣·汝坟贫女》原文、赏析、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宋代文学·梅尧臣·汝坟贫女》原文、赏析、鉴赏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沧。〔2〕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3〕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督遣勿稽留,龙钟去携杖。〔4〕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5〕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6〕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7〕弱质无以托〔8〕,横尸无以葬。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9〕

〔1〕本篇是梅尧臣的代表作,作于康定元年,作者任襄城县令时。襄城在今河南中部汝河流域。诗题中的“汝坟”,即妆河边。诗有作者的小序:“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据司马光《论义勇六札子第一札子》所云:“康定庆历之际,赵元昊叛乱……国家缺少正兵,遂籍陕西之民,三丁之内选一以为乡弓手。闾里之间,惶扰愁怨……骨肉流离,田园荡尽。”康定元年,西夏犯边,朝廷下令征集乡兵,以为城守之备,地方官吏邀功,滥行征兵,老幼不得幸免,又值暴雨成灾,庄稼遭毁。作者区区县令,无力改变局面,乃依《国风》讽喻之义,取《周南·汝坟》篇女子自述之体,写当时时事。梅尧臣(公元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皇祐三年召试,赐进士出身,历任县令、国子监直讲、尚书都官员外郎。参加编撰《唐书》工作。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主要成员,诗与苏舜钦齐名,有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疾苦之作,有《宛陵先生集》。

〔2〕行哭:边走边哭。

〔3〕丁壮:青壮年男子。古时指到服役年龄的男子为丁。

〔4〕去携杖:意为拿着拐棍去应征。

〔5〕幸愿:希望。相依傍:互相依靠、照顾。

〔6〕“适闻”二句:闾里归,指乡邻归来。二句意为刚才听说有乡邻回来,对父亲的消息,有疑虑又不敢问,终于鼓起勇气去问讯。

〔7〕壤河:经河南鲁山县入沙河的一条河流。

〔8〕弱质:弱女。无以托:无依无靠。

〔9〕“拊膺”二句:拊同抚。膺,胸口。奈向,奈何。二句意为手捶胸口呼告苍天,是死还是活下去,我将如何是好呢!

这首以五言古风为体的小叙事诗,以贫女自述的语气,选择最能反映现实矛盾焦点的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通过贫女弱小、孤苦的形象,泣诉其悲惨的遭遇,能够激起读者的同情和深省。历代评家认为,此诗的题材、体裁、叙事和剪裁的艺术方法,明显地继承了杜甫的“三吏”、“三别”。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