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苏轼·石钟山记》原文、赏析、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宋代文学·苏轼·石钟山记》原文、赏析、鉴赏

《水经》云〔2〕:“彭蠡之口〔3〕,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4〕,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5〕。”是说也〔6〕,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7〕,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8〕,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9〕,南声函胡〔10〕,北音清越〔11〕。枹止响腾〔12〕,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13〕。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14〕,所在皆是也〔15〕,而此独以钟名〔16〕,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17〕,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18〕,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19〕,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20〕,余固笑而不信也〔21〕。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22〕,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23〕,磔磔云霄间〔24〕,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25〕,或曰:“此鹳鹤也〔26〕。”余方心动欲还〔27〕,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28〕。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29〕,不知其深浅,微波入焉〔30〕,涵澹澎湃而为此也〔31〕。舟回至两山间〔32〕,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33〕,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34〕,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35〕,与向之噌吰者相应〔36〕,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37〕?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38〕,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39〕。古之人不余欺也〔40〕。”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41〕,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42〕,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43〕,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44〕,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45〕,自以为得其实〔46〕。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本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四十九。宋神宗元丰七年六月,苏轼从黄州团练副使移官临汝(今河南省境内)团练副使,乘船顺便送长子苏迈去德兴上任,路经湖口(今江西湖口),父子同游石钟山并写下了此篇文章。石钟山,著名游览胜地,在今江西湖口县鄱阳湖的东岸。山分南北,城南的叫“上钟山”,城北的叫“下钟山”。(苏轼生平,见宋词部分)

〔2〕《水经》:我国第一部记录河道水系的地理专著,相传为汉代桑钦著,一说为晋郭璞著。苏轼所引几句,《水经》及《水经注》今本中都没有。

〔3〕彭蠡(li):即鄱阳湖。

〔4〕郦元:即郦道元(约公元467~527),字善长,北魏时范阳涿(今河北涿鹿南部)人,官至御史中丞。曾游历祖国各地,为《水经》作注,注文生动、优美、翔实,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很高价值。著作仅流传下来《水经注》四十卷。

〔5〕洪钟:大钟,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

〔6〕是说:这种说法。指《水经注》中说法。

〔7〕磐(qing):古代玉制或石制的打击乐器,马鞍形,用木槌敲击而发声。

〔8〕李渤:字浚之,唐朝洛阳人。曾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刺史,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据游览所见而定其名。遗踪:旧址,陈迹,指石钟山所在地。

〔9〕聆:听。

〔10〕南声:南边(山石)的声音。函胡,同“含糊”,模糊不清。

〔11〕北音:北边山石的声音。清越:清亮而高亢。越,高扬。

〔12〕枹(fu):鼓槌。腾:传扬。

〔13〕得之:得到它(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14〕铿(keng)然:形容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声音。

〔15〕所在皆是:到处都是这样。

〔16〕名:命名。

〔17〕六月丁丑:农历六月初九,古人常用天干地支相配来纪年、月、日。

〔18〕舟行适:乘船到。适:去、往。

〔19〕迈:苏迈,苏轼的长子,字伯达。德兴:今江西德兴县,宋代属饶州(今江西波阳县)。尉:县尉,位于县令下,常管一县的军事。

〔20〕硿硿(kong):形容用斧击石的声音。

〔21〕固:此用来加重语气,在这里形容笑而不信的神态。

〔22〕森然:阴森可怕的样子。搏人:扑人。

〔23〕栖鹘(gu):宿巢的鹘鸟。鹘:鸟名,即鹘鸼(zhou),尾短,青黑色。

〔24〕磔磔(zhe):象声词,指鹘鸟的叫声。

〔25〕欬(kai):咳嗽。

〔26〕鹳鹤:水鸟名,形似鹤但无红顶,腿长嘴尖,全身灰白。

〔27〕心动:内心惊动,吃惊。

〔28〕噌吰(cheng hong):形容声音沉重宏亮,多用来形容钟声。

〔29〕罅(xia):洞孔,缝隙。

〔30〕焉:代石穴罅。

〔31〕涵澹:水波荡漾。此:指“噌吰”之声。

〔32〕两山:指石钟山的上钟山和下钟山。

〔33〕当:对着。中流:水中央的激流。

〔34〕空中:中间是空的。窍:窟窿。

〔35〕窾(kuan)坎:东西撞击之声。镗鞳(tang ta):钟鼓之音。

〔36〕向:刚才。

〔37〕识:同“志”,记得。

〔38〕周景王:姓姬,名贵,公元前544~前520年在位。无射(yi):钟名。《国语·周语》记载,周景王二十四年铸成无射钟。

〔39〕魏庄子:春秋时晋国大夫魏绛的谥号,据《国语·晋语》载,晋悼公十二年伐郑,郑人献女乐、歌钟给悼公,悼公赐给魏绛歌钟一列。歌钟:古乐钟,也叫“编钟”,用十六口钟按音阶排列而成的乐器。

〔40〕不余欺:宾语前置句,不欺余。

〔41〕臆断:根据主观想法作判断。臆:胸。

〔42〕殆:大概,将近、差不多。

〔43〕终:总是。

〔44〕渔工、水师:渔夫、船夫。

〔45〕陋者:见识浅薄的人。斧斤:斧头之类的工具。斤:斧的一种。考击:敲打。

〔46〕实:事物的真象。



这篇说理性游记笔调轻松,但又不乏传奇性,全文围绕石钟山名的由来层层展开。苏轼父子不唯书,只信实,通过亲自考察得出了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作者的描写手法巧妙,几笔轻点,便使读者置身于一个阴森可怕的石钟山夜景中,表现了高超的驾驭语言能力。通过对山名含义的实地探索,阐明了“臆断”如何妨碍对于事物的正确认识,具有普遍的认识方法论意义。本篇体现了宋代散文借游记说理的特色。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