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华《谁是强者》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张艳华

六场话剧。作者梁秉堃。原载《剧本》1982年元月号,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7月出版。剧本描写的是新华棉纺厂厂长袁志成与不正之风作斗争的故事。为了每年多给国家上缴一千八百万元利润,袁志成一心扑在扩建九千锭的车间上。可是,庸俗的关系学却使他步履艰难,各种关系户都向他伸手,不解决问题就在关键时刻卡脖子,使眼看即将完工的车间不能按计划投产。为了工作,袁志成也曾打算作某种妥协,然而,当他感到这样做非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助长不正之风的时候,他决心义无返顾地斗争到底。剧本敏锐地抓住了在“四化”建设中人们经常遇到并为之气愤的“关系学”问题,把群众中普遍存在的要求改变这种不正之风的强烈情绪集中起来,并把它同“四化”建设的前途、党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这个角度出发,提炼出“党风不端正,四化搞不好”、必须同“关系学”进行坚决斗争的尖锐主题,从而使剧作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特色。作品运用朴实无华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追求自然、真实的艺术效果,具有很强的生活实感。全剧构思完整,情节结构巧妙,曲折有致。一会儿山穷水尽,一会儿柳暗花明;一会儿来电,一会儿断电;厂长一会儿心花怒放,一会儿愁眉苦脸……一切复杂的矛盾冲突都围绕着“关系学”这一中心问题而展开,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在人物塑造上,成功地刻画了袁志成这个典型形象。他既非“高、大、全”,也没有豪言壮语,作品恰如其分地揭示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鲜明的个性特征,特别突出了他达观、幽默、倔强的性格,挖掘了他的喜剧因素。作为全戏的中心人物,他身上的喜剧色彩便决定了整部戏的喜剧基调。虽是苦戏,却要乐唱,从而成为一出“含泪的喜剧”,深化了主题。袁厂长形象塑造的成功,使得这个戏把歌颂与暴露、光明与黑暗、现象与本质、局部与全局这一系列问题正确地统一起来,保证了作品积极的思想倾向。该剧的上演,触动了社会的“敏感区”,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在《文艺报》编辑部和《人民日报》文艺部联合举行的座谈会上,首都文艺界著名人士一致认为这是一出积极反映四化生活,勇于揭示并能正确表现社会矛盾的好戏。该剧获得1980—1981年全国话剧优秀剧本奖。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