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丽华
报告文学。作者理由。原载《十月》1980年第6期,后收入作者的报告文学集《痴情》(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作品描写的是著名画家、首都机场大型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的作者袁运生带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以及他和妻子张兰英的爱情生活。1955年,年仅十七岁的袁运生以名列第一的好成绩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开始在苏式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接受严格的训练,很快他像奔跑在艺术山野里的小鹿,一头撞入了苏联巡回展览画派的怀抱,但那时的袁运生并不完全懂得这一流派的精奥,更没想到艺术流派关联着政治流派,作为苏联专家的宠儿、油画系的骄子,他一帆风顺,前程似锦。不久,1957年的那场政治风暴来临了,袁运生只因为提出过在掌握了苏联的绘画理论之后应有所创新的观点,被指控为“离经叛道”、“反苏”,就此被划为右派。从此袁运生在政治上被宣判了死刑。以后的二十年中,他先是在北京双桥农场劳动改造,后又去了长春。在拮据窘困的生活境况下,他始终痴心于自己的艺术,仿佛他活着唯一的追求就是绘画。一次,他因为连夜做画,身心疲惫,第二天上班躲闪不及,几乎葬身于车轮之下,可是当他一旦从医院回到家里,第一个念头就是用肇事者送来的一百元钱做路费,到延安去写生。袁运生陕北之行,历尽艰辛,他拖着尚未痊愈的身体上路,行囊里盛着满满的画稿归来,但作品却无处发表……直到1978年,袁运生才重新获得自己失去多年的艺术青春。这一年,他在几个朋友的帮助下,得到了一次外出写生的机会,目的地是他多年梦寐以求的云南西双版纳。这次奇异的旅行,他不仅画出了几百张白描写生,而且孕育了他一生中最杰出的一部作品《泼水节——生命的赞歌》,成就了他辉煌的壁画之梦。在这篇报告文学中,作者在描绘画家曲折的人生经历的同时,不仅表现了一位正直的画家对艺术的痴情,还生动地描写了他的妻子,表现了一位高尚的女性对艺术才华和纯真爱情的痴情。身为烈士后代的张兰英,曾是苏州医学院品学兼优的佼佼者,她本来面临的是铺满鲜花的坦途,但为了纯真的爱情,为了支持一位富有才华而又身处困境的画家对事业的倾心追求,毅然排除常人难以忍受的社会和传统的种种重压,与袁运生结为贫贱夫妻。十几年中,张兰英出于自愿放弃了优越的处境、政治上的前途,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换回的只是普通人平凡的生活,外加一个“摘帽右派家属”的浑名。但她始终矢志不移,最后当画家的艺术追求终于得到社会承认的时候,她却因长期劳累卧病不起了。《痴情》成功地刻画了画家背后这位平凡的中国女性,从而使作品内容具有了感人肺腑的力量。《痴情》在艺术上的成功,首先在于作者出色地把握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开掘了人物的心灵世界。此外,作者设置了两条平行不悖的主线,一条是画家的艺术追求,一条是他们的爱情生活,作者对两条主线的处理既不是焊接式的组合,更不是杂糅般的混合,而是借鉴了电影中平行蒙太奇的组接方法,使两条主线齐头并进互为因果,既增加了作品的情致,又扩展了艺术笔触。同时作品把小说和散文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具有浓烈的抒情性。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