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勇士比武》全文|赏析|读后感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郭沫若《齐勇士比武》全文|赏析|读后感

郭沫若



古时候齐国的即墨有两位勇士,一位住在城东边叫东郭勇士,一位住在城西边叫西郭勇士。

两位勇士都是好勇斗狠的,但他们两人不怕同生长在一个地方却从没有见过面。

因为自从他们独霸一方以后,他们的部下便故意让他们规避起来,怕的是一接了头要消灭了一边的势力。



不久齐国遇到大难。

燕昭王报仇,把齐国打破了,只剩下即墨和莒这两座城池未下。

两位勇士都很奇怪,他们平时在决斗上尽管勇敢,但临到国家危殆的时候却不肯去打仗,他们都逃起了难来。但别的人逃难都逃进了城,他们却逃向海边去了:因为怕进城去彼此碰了头。

大约是运命在和他们作弄吧,不期而然地他们都逃到了青岛。



两位勇士都是喜欢喝酒的,而且喜欢养狗,他们一出门总有好几条狗跟着,更有好几位部下背着硬壳葫芦。

时候是在夏天。

他们有一天终竟在海岸上碰头了。

两人虽不相识,但彼此的部下是相识的。

那一边的人叫着:“哦呀!前面是东郭勇士来了!”

这一边的人叫着:“哦呀,前面是西郭勇士来了!”

两位勇士都不免咬紧了一下牙关。



东郭勇士说:“难得相见,我们先来比比酒量吧。”

西郭勇士说:“难得相见,我们先来比比酒量吧。”



两人各各带着自己部下和狗,在海边的沙岸上坐下了。

部下们各把葫芦解了下来。

但当两人在对斟对饮的时候,部下们却不约而同地,阴一个,阳一个,逃走干净了。

两人的周围只剩下互相敌视着的狗们。



酒饮了几葫芦,两边都有点醉意了。

东郭勇士说:“可惜你没有下酒菜,我也没有下酒菜。”

西郭勇士说:“其实你就是下酒菜,我也就是下酒菜。”

好在都打着赤膊,用不着再脱衣裳。

更好在是坐在海边上,盐水是不会缺乏的。

两个人各把匕首抽出来了,你在我的身上切一片肉来沾点盐水做下酒菜吃,我在你的身上切一片肉来沾点盐水做下酒菜吃。



酒还没有喝完,两边勇士同在海岸上倒了。

忠实的狗们替他们行了葬礼。

东郭的狗把西郭的残骸埋在了肚子里面。

西郭的狗把东郭的残骸埋在了肚子里面。

狗们的下落呢?后来通同被燕国的兵士所屠食了。



1936年3月4日



【赏析】 这是一篇历史题材的小说。作品发表于三十年代,但在写法上基本上还是沿用作者二十年代写“寄托小说”的方式和方法。所谓“寄托小说”,就是写古代或者外国的故事,其目的却不在于真实地再现古代人或外国人的生活面貌,而仅是借外国或古代的故事,来寄托作者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及作者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

这篇作品发表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前一年,当时举国上下要求国民党停止内战并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阵线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在国民党政府的部分上层人士中,对此尚犹豫不决。出于对民族危亡的焦灼心情,作者借古代齐国的故事,寄托了自己对于国势的忧虑和担心,同时也想借此对那些热衷于内战的人进行讽劝。齐国的东郭与西郭两位勇士,虽然都是“好勇斗狠的”,但他们却没有将自己的长处服务于国家利益,没有用于抵抗外来的侵略者,相反,“他们平时在决斗上尽管勇敢,但临到国家危殆的时候却不肯去打仗,他们都逃起了难来”,终于,他们众叛亲离,“部下们却不约而同地,阴一个,阳一个,逃走干净了”,最后,这两个勇士在相互宰割中死去。这个故事的寓意是非常明确的: 热衷于内讧,勇则勇矣,然而结果只能是众叛亲离、两败俱伤。

这篇小说在写法上也很有特点。作品除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交代性叙述外,其它五个部分均是分别展示了五个场面,整个作品的情节进展显得干净、利落,并且具有一种跳跃性,在结构上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作品的语育非常简洁、朴素,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冗赘叙述,其中第四部分总共仅只两行文字,但却推动了情节发展、展现了人物的匹夫式的“勇”和“愚”的特征。作品对人物也几乎未作什么修饰性描写,只是直接写出人物的行动和对话,甚至连人物的神态描写也略去了。这种写法,使作品显示出了一种客观性。这种客观性,正是作者在这篇作品中刻意追求的艺术效果,因为,作者的目的是通过故事的寓意去启发读者,既然是“寓意”,就只能让读者自己去领悟,而不能由作者说出,一旦说白了,作品也就会显得索然无味,所以,作者尽可避免自己的情感、评价在作品中直接流露出来。在描写性语汇中,最容易不自觉地留下作家自己的感情色彩,作者尽可能在作品中少作或不作描写,正是控制自己情感直接在作品中流露的一种手段,这篇小说的“客观性”也正主要是通过这一手段来实现的。把“寓意”让给读者去领悟,使读者能在这种“领悟”中,获得一种参与艺术创造的喜悦,读者领悟“寓意”愈深刻,获得的喜悦也愈多,而作者所要寄托的思想情感和对生活的理解也就愈能在较大程度上得到传播。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