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车站上人头攒动,人们立也不安,蹲也无奈,脸有难色。
车辆许久不来,乘客却愈来愈多。被时间折磨得心灰意冷的人们,或斜倚在站牌上,或蹲在阴凉处,或抽烟,或哼歌,千姿百态。
有一个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胸前的绿领巾随风飘扬。他的旁边站着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妇女,一手挎着个时髦的皮包,另一手搀着小孩子。只见那小学生正津津有味地吮吸着一盒水果冻: 小嘴一抽一抽,时而舌尖舔舔嘴唇,时而嘴唇抿抿舌尖,专心致志。“嘶”一声,那小学生吃完了水果冻。
“丢掉,丢掉。手,来,擦一擦!”
孩子一甩手,塑料杯壳划过一道弧线,落在马路中央。
一辆卡车开过,轮子飞擦过那包装,小塑料杯“咔咔”作响。卡车急驰而去,杯子接连表演翻筋斗绝技,最后刚巧倒扣在地上。小孩笑了,妇女竟也笑了。她用手帕擦完孩子的手和嘴,叠好放回口袋中,稍微整理了一下衣冠。而小孩仍盯着在马路中央打转的小杯子……
红灯亮起,道路平静。过了一会儿,拐弯处一辆轿车飞奔而来,又飞驰而去,过后的气流直让杯子转个不停,只因有了舞台,而不知疲倦地蹦着跳着。小孩有了兴致,拉住妈妈的手,“妈妈看呀!”那妇女先瞅了一眼,不动声色。后来也看着塑料包装,与小孩一同笑起来,略有点别扭。当另一辆大巴士缓缓向车站驶来时,小孩忍不住好奇,指来指去,比划不停。巧了,宽大的车轮不偏不倚地从杯子上碾过去,“喀嚓”、“喀嚓”,完整的圆筒变成了一片“二维塑料板”。虽说少了“立体美感”,但那脆亮的响声吸引了更多的人。大凡等候车子而有点不耐烦的人们,都留在原来的地方,保留原来的姿势,只是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转向路中间被压扁的包装。大人、小孩,男的、女的,都维持寂静的等车氛围,又都将目光胶着于原来不起眼的那一点。塑料板变得有点特殊,至少吸引了众多的人,于是又扭动身子,靠近人群,栖息于接近上街沿的马路上,顽童继续保持那分好奇。大风刮过,塑料板直立起来了,顺风滚了三两圈,又躺在另一侧——人们的目光中显示出的好奇心渐渐地麻木了。
一队各式各样的车流水般地通过,废气与车身阻挡了人们的视线。有人伸长脖子,踮起脚去观赏此时塑料板的动静,又垂头丧气地宣告失败。又是红灯,车过烟散,塑料板在茫茫车轮下移动了一些位置,不明显。
停留了一会儿,似乎没有风。人们的头发都安静地伏在脑门上,偶尔有几个长发青年会甩甩头,甩开阻挡了视线的长发。那妇女的皮包也已从肩头滑下,她没有把包再挎上去,一动不动。但塑料板竟也翻动起来,先腾起,又如落叶般飘零,偶尔间,对面好像也有人在注视它。它站立起来,靠那极微薄的厚度站着,自然又倒下了。
风飒飒,人们伫立在那儿,极度安静,超然于物我。巨型的平板车来了。压住塑料板,又有如神仙安排般地将它嵌在轮胎纹里,带着板行驶着。塑料板没有再落下,被带走了……人们的目光也随之远去。
忽然,一阵剧烈咳嗽打破宁静,随后,一口痰落到脚边。又被他用尚还发亮的皮鞋在地上抹开。
……
“车来了!”有人意识到。站头骚动渐起,人们回过神,簇拥着,卖力地向车上挤。小孩的手摆弄着绿领巾,妇女的手紧拽住小孩的衣袖,被别人的手推推搡搡,挤进了车厢。
车窗外,抹过一丝残阳,照射在平板车远去方向。
(张敏华)
【评点】
本文的突出之处是细节描写。
一个小小的果冻塑料杯,随意丢在马路中央,卡车将它倒扣,轿车使它蹦跳,巴士将它碾扁……
而寂静、无聊、不耐烦的等车客,看着它,由好奇到麻木。
这样的情境,细腻地展现,让人沉思,觉得心情沉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