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己才能更开心:巴纳姆效应
学点心理学,保持好心情
心理学中有一个现象,叫巴纳姆效应。提到这个,你也许并不了解。举例来说,比如我们去爬山,路遇一位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大和尚。和尚微笑着说:“施主,你我有佛缘,我来与你说上几句。”通常因为好奇心驱使,我们会想听一听他怎么说,结果一路听下来会暗暗吃惊,他说的真准,高僧在此。之后好多年不解,为什么他会那么懂我,感觉很神秘。这就是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心理学家弗拉(Bertram Forer)于1948年对学生进行一项人格测验,并根据测验结果分析,得出学生对测验结果与本身特质的契合度评分,0分最低,5分最高。事实上,所有学生得到的“个人分析”都是相同的:“你祈求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尚未就你的长处发挥。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许多时候,你严重质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正确的决定。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自豪并且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但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充满社会性,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负是不切实际的。”结果平均评分为4.26。从分析报告的描述可见,很多语句适用于任何人,这些语句后来以巴纳姆命名为巴纳姆语句。
人们为什么常常陷入巴纳姆效应,认同那些泛泛而谈的描述?因为每个人都渴望自我认知,而往往精确的自我认知又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经常从别人眼中去了解自己。另外,所有人都渴望自己被欣赏。人具有这样一种心理倾向,即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认知的偏差。我们应该学会避免巴纳姆效应左右我们,要学会去面对自己,培养自己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
生活中,我们既不可能时时刻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是将自己置于局外人的地位观察,于是只能借助外界的信息来认识自己。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每个人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迷失在环境当中,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巴纳姆效应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心理倾向,即人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认知的偏差,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要想真实而客观地看清自己,就必须克服巴纳姆效应。
第一,勇敢地面对自己,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不掩耳盗铃,不自欺欺人,切莫以己之短比人之长,或以己之长比人之短。
第二,培养一种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
第三,以他人为镜,参照合适的对象,通过与其在各方面进行比较来认识自己,以便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第四,要善于总结,从过去的重大成败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性格,从而正确认识自己,接纳和认可并不完美的自己,这样才能更开心。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